張女士是轄區內一位“90后”的全職媽媽,因育兒中斷職業生涯四年之久,隨著孩子入園,她萌生了重返就業崗位的念頭,沒想到求職過程中卻面臨著技能斷層、崗位需求不清等困境。街道依托“需求采集—精準匹配—動態跟蹤”服務閉環,歷時5個月成功助其實現職場再出發。
2024年10月的某個午后,在大寧路街道“靜鄰”就業服務站接待室內,職業指導老師正與張女士深入溝通,為其進行職業測評。
您的溝通協調能力很好,對新事物接受度強,可以嘗試一下新興服務業?!?/p>
職業指導老師根據張女士的情況,為其推薦了當下熱門的陪診師一職,這個依托“互聯網+醫療”的新業態崗位,既符合張女士靈活工時的需求,又能發揮其善于溝通的優勢。
初次嘗試雖因通勤問題未能成功,但就業服務并未止步。根據張女士以往的工作經驗以及個人求職偏好,援助員老師又多次為其推薦了文員、行政助理等崗位,可惜的是張女士都在終面環節不敵其他應聘者,未能成功入職。
春野浮綠,萬物新生,大寧路街道“春風送崗促就業,精準服務助發展”專場招聘會如期舉行,基于前兩次服務積累的數據畫像,就業服務站工作人員篩選出6個適配崗位供張女士選擇,同時為了避免面試緊張出錯,提前進行了多輪AI面試模擬輔導。
最終,在就業援助員的陪同下,她現場與某科技企業達成文員崗位意向,從職業指導到面試培訓,從薪資洽談到合同簽訂,全流程服務緩解了這位職場媽媽的諸多焦慮。從“超人媽媽”到“職場戰士”的華麗轉身,她也用自己的行動為孩子撰寫了最好的教科書。在這個充滿溫度的服務圈里,每個就業故事都是民生答卷的生動注腳。
在入職后的回訪中,張女士表示:
15分鐘不僅是服務距離的丈量,更是服務初心的刻度?!?/p>
對于育齡女性群體再就業,大寧路街道“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立起“全周期閉環服務機制”,以網格化觸達破解需求盲區,以數字化賦能實現精準適配,探索出一條破解育齡女性再就業難題的創新路徑。
網格走訪主動發現
構建需求感知網絡
街道將就業服務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網格,在日常走訪中重點關注育齡女性群體,著重挖掘“生育友好崗位”,通過“三個一”工作機制,即每月一次摸排走訪、每季度一次名單篩查、每半年一次職業評估,動態建立《育齡女性就業服務檔案》。
張女士的求職需求正是就業專員在社區親子活動中捕捉到的,在了解到其“希望兼顧家庭與工作”的核心訴求后,就業專員當天便將信息同步給了就業服務站。該機制運行以來,累計建立育齡女性檔案517份,識別潛在求職者202人,這為后續服務設計提供了數據支撐,確保真正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
分層分類精準施策
打造“數智”服務體系
針對育齡女性“彈性化、就近化、可持續”的就業特點,街道構建“崗位開發+技能提升+智能匹配”三維服務體系。聯合轄區企業設立“媽媽崗”蓄水池,開發彈性工時、遠程辦公、項目制用工等崗位形態,如,為張女士推薦的“陪診師”崗位,既可利用碎片化時間接單,又能發揮女性耐心細心的優勢。開設短期職業能力提升培訓,打造利用育兒間隙可學的“線上微課堂”,將培訓課程拆解為15分鐘短課,通過視頻號推送學習,為提升行業競爭力打下基礎。
同時,依托網格化走訪建立的《育齡女性就業動態檔案》臺賬,在上海公共就業招聘平臺中篩選出高匹配崗位,最終通過精準推薦實現穩定就業。這種“數據驅動需求、算法賦能決策”的模式,讓柔性就業服務既有精度更有溫度。
“15分鐘就業服務圈”不僅推動空間維度的服務覆蓋,更是通過精細化、人性化的制度設計,著眼于育齡女性群體職業軌跡重塑。期待未來會有更多“張女士”點亮職業再出發的燈塔。
編輯:葉蘋
信息來源:大寧路街道采編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