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踏入大樹硫鐵礦這片承載往昔輝煌的土地,相機快門輕按,試圖捕捉歲月遺痕。我們的目光,更緊隨著曾經忙碌于此的工人身影。他們是硫鐵礦興衰的見證者,如今分散各方。我們深入探尋,想知曉他們離開礦山后,在何處開啟新生活,生活現狀又是如何。此次拍攝與了解,只為拼湊出大樹硫鐵礦變遷中,那些最真實、鮮活的 “人” 的故事。
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與大樹硫鐵礦退休的杜孃孃(退休40余年)進行了座談,但她談及往昔歲月,感慨良多。在談及兒女時,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全家人都在大樹硫鐵礦工作、生活,一夜之間,全家人下崗,有過失落、迷茫,通過努力與奮斗,最終全家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老人也習慣了在大樹硫鐵礦的生活環境,不愿意與兒女們進城生活,子女們也十分孝順。
稅云 攝影
企業解體的狂風驟起,廣大工人首當其沖,瞬間被失業的陰霾籠罩,生活墜入困境深淵。曾幾何時,大樹硫鐵礦的生產線上,工人們揮灑汗水,日子安穩,工資如涓涓細流,滋養著家庭。可如今,生產線戛然而止,大量工人失去工作,眾多家庭的頂梁柱轟然倒下,經濟來源被無情切斷,巨大的壓力如泰山壓頂。那些原本依靠穩定工資供子女上學、按月償還房貸的家庭,所有計劃瞬間如泡沫般破碎。為了熬過這段艱難時光,他們只能勒緊褲腰帶,開啟節衣縮食模式。家中的餐桌上,不再有大魚大肉,衣物也是縫縫補補又一年,非必要的消費一概取消,哪怕是購買一支新牙膏,都要再三權衡價格。
但工人們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并未被困難徹底打倒,而是毅然決然地踏上尋找新生活出路的征程。在硫鐵礦摸爬滾打多年,不少工人練就了一身過硬技術。像那些精通采礦技術的,對地下礦脈走向了如指掌;擅長機械維修的,一聽機器運轉聲音,就能判斷故障所在。憑借這些寶貴經驗與技能,他們在周邊地區相關企業覓得新崗。周邊企業正愁技術人才短缺,得知大樹硫鐵礦工人技術扎實,趕忙拋出橄欖枝,為他們提供重新施展拳腳的舞臺。
還有一群年輕且有文化的工人,目光敏銳,瞅準時代發展新方向,選擇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教室里,他們認真鉆研計算機編程基礎,學習如何用代碼搭建起虛擬世界的橋梁;或是跟著家政服務老師,學習整理收納、照料老人小孩的竅門;又或是在烹飪課堂上,練習顛鍋、調味,讓一道道美食在手中誕生。完成培訓后,他們轉身投入服務行業,在城市各個角落開啟新職業生涯,身影穿梭在寫字樓、居民家中、餐廳后廚。
而那些年齡偏大的工人,因體力、知識儲備等因素限制,再就業之路荊棘叢生,于是選擇自主創業。集市上,他們擺起攤位,攤位上擺滿日常生活用品,從衛生紙到小玩具,一應俱全,扯著嗓子叫賣,努力招攬顧客;自家房屋也被充分利用起來,改造成小餐館、小旅館。小餐館里,他們精心烹飪家常菜肴,用熟悉的味道慰藉過往行人的胃;小旅館內,將房間收拾得干凈整潔,為旅客提供一個臨時溫暖的家。政府也沒有對工人的困境坐視不管,迅速出臺一系列幫扶政策。失業救濟金如雪中送炭,讓工人在失去收入的日子里,還能維持基本生活;創業培訓課堂上,專業老師為他們講解創業知識、分享成功案例;小額貸款支持,給有創業想法卻資金短缺的工人注入啟動資金。
在多方努力下,經過一段艱苦拼搏的時光,工人們慢慢適應新節奏,在新領域發光發熱,重新找到自身價值,開啟人生嶄新篇章。大樹硫鐵礦雖已深埋歷史長河,但工人們在困境中展現出的堅韌與勇氣,如同璀璨星辰,成為這片土地寶貴的精神財富,時刻激勵著后人在面對生活挑戰時,永不言敗,奮勇向前。
文字:魏廷華 | 攝影:魏廷華
投稿郵箱:373777095@qq.com、微信:w189827018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