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學習書法無法堅持下來,還有很多人學習書法沒有長進,這些問題其實都源自當今書法教育的一個巨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嚴重誤導了書法學習和創作,但是卻被普遍認同,甚至很多知名書法家都秉持著這種錯誤觀點,難怪崔寒柏會說很多書法專業的博士生都不會書法。
書法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臨摹,或者對臨或者描紅,無論哪種方法,基本都是用字帖當中的筆畫形態去領悟筆法,也就是用毛筆去描繪筆畫形態,這就從一開始就掉入了一個巨大的坑中。
到底該如何理解筆法,目前普遍的觀點是筆法是為了筆畫形態服務的,也就是說熟練使用正確的筆法能夠寫出近乎完美的筆畫形態,為作品提升觀感。
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認知,筆法絕非為描繪畫筆畫形態而形成的,筆法的本質是為了流暢書寫,正確的筆法是要在寫完一筆以后,毛筆能夠回歸初始狀態,方便去寫下一筆。
經常能夠看到很多書家在創作中頻繁舔筆,其實就是因為對筆法的錯誤認知,無法在書寫中調鋒,只能用舔筆代替調鋒。
當今書壇都在追求韻致,但是為什么大多數書法家都寫不出韻致,就在于對筆法的錯誤認知,導致作品氣韻不連貫,沒有連貫的氣勢,哪來的韻致。
這種錯誤認知導致很多初學者臨帖時,將注意力完全放在筆畫形態的模仿上,以為筆法就是描畫出與字帖相似的線條。
這種本末倒置的理解,恰恰阻礙了對書法本質的掌握。最終的結果就是筆畫和筆畫之間完全獨立,字與字之間也缺乏聯系,感覺哪哪都挺像,但是作品整體就是不夠緊實,其原因就在于無法正確使用筆法來貫通氣勢。
書法流傳了幾千年,書體經過多次演變,每次演變的核心都不是為了讓字更好看,而是為了方便書寫,所以書法從古就非常注重書寫效率,不會為了美觀而降低書寫效率,那么筆法的發展也必然是為了方便書寫,而非塑造美觀的筆畫形態。
古人對筆法的運用也必然是為了提升書寫效率,蘸一次墨盡可能的多寫幾個字,這就需要在書寫時頻繁調鋒,而不會寫一筆舔一下筆,用舔筆代替調鋒。
王鐸的一筆書氣貫長虹,其調鋒技巧爐火純青,就是正確使用筆法的結果。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真跡也證明了古人書寫不會頻繁蘸墨和舔筆,一筆寫一段話,即便墨寫枯了,也不會出現干燥的筆畫,這都源于正確使用筆法后能夠及時調鋒的原因。
當今人學書糾結外觀細節,一個虛尖都值得寫一篇論文,來探究作者當時是怎樣用筆才形成這個效果,然而卻不去研究為什么這樣用筆,這樣用筆對書寫有什么幫助,所有研究都浮于表面,更多的也只是嘩眾取寵。
書法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它是有很高實用性要求的,這種實用性要求才是書法的真諦,而非當前普遍追求的夸張的藝術展現力。
任何低效的書寫方式都促使書法偏離實用性本質,將書法帶入描繪畫的誤區,對于筆法的認知錯誤,誤導了很多初學者,讓很多人從一開始就踏入了難以跳出的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