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石指表面常雕刻有以鹿為主的動物圖像及各類武器工具圖像的一種擬人化石柱。在鹿石表面經常雕刻有軀體狹長、吻部呈鳥喙狀、顏面伸長、背部凸起明顯、巨角貼背、腿作伏臥狀或疑似截斷狀,眼睛常呈圓形、菱形或扁桃狀的鹿圖像,學界常將這類有固定造型特征的鹿圖像稱為“風格化”鹿圖像。根據現有考古調查資料可知,在我國西北新疆、甘肅、寧夏及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古代巖畫遺存中,均發現有與鹿石聯系密切的“風格化”鹿圖像,本文現將西北地區表現有“風格化”鹿圖像的巖畫稱為“風格化”鹿巖畫。
鹿石是“風格化”鹿圖像的重要載體,欲探究我國西北地區“風格化”鹿巖畫,有必要首先對鹿石及鹿石中的“風格化”鹿圖像進行考察。
目前在歐亞草原共發現鹿石1650余通。從分布地域上看,鹿石主要分布于蒙古國境內,其中尤以蒙古國中西部地區分布最為密集,在俄羅斯外貝加爾、圖瓦、阿爾泰地區,我國新疆北部,中亞及歐洲黑海北岸等地也有部分鹿石分布。
在鹿石的分類問題上,根據傳統分類意見,鹿石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鹿石表現有“風格化”鹿圖像,按流行區域可稱為蒙古-外貝加爾類型鹿石;第二類鹿石表現有寫實動物圖像,按流行區域可稱為薩彥-阿爾泰類型鹿石;第三類鹿石基本不表現動物紋飾,主要表現工具武器和裝飾品圖像,由于這類鹿石分布廣泛,可稱為歐亞型鹿石。2021年版《蒙古及周邊地區鹿石文化》一書中,作者在傳統鹿石分類的基礎上,將同時擁有“風格化”鹿圖像和寫實動物圖像的鹿石,從蒙古-外貝加爾類型鹿石中分離開來,稱為混合類型鹿石。根據《蒙古及周邊地區鹿石文化》一書介紹,在蒙古國發現的1300余通鹿石中,表現有風格化鹿圖像的蒙古-外貝加爾類型鹿石和混合類型鹿石共計700余通,可以說,“風格化”鹿圖像是鹿石中最具標志性的圖像。
表現有“風格化”鹿圖像的鹿石
新疆及甘肅是“風格化”鹿巖畫的兩個重要分布區。本文在將巖畫調查資料與鹿石中“風格化”鹿圖像進行比較后確認,新疆地區發現的“風格化”鹿巖畫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及塔城地區,當地巖畫中表現的“風格化”鹿多與鹿石中的“風格化”鹿圖像存在聯系??紤]到碩大且向后彎曲緊貼背部的鹿角是鹿石中“風格化”鹿圖像的重要特征,本文現根據鹿角的不同表現形式,將新疆北部地區發現的“風格化”鹿巖畫分為三型加以介紹。
A型“風格化”鹿巖畫中表現的鹿,鹿角碩大且向后彎曲緊貼背部。根據巖畫中鹿身體形態的不同,又可將A型“風格化”鹿巖畫細分為Aa與Ab兩個亞型。
Aa型“風格化”鹿巖畫中表現的鹿同鹿石中常見的“風格化”鹿最為接近。這類巖畫中的鹿,鹿角碩大且向后彎曲緊貼背部、鹿角的枝杈均向一側伸展、鹿的吻部狹長呈鳥喙狀、脖頸及軀體部分狹長、部分鹿的肩部還發現有三角形聳起。目前新疆北部的Aa型“風格化”鹿巖畫,主要發現于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多尕特、阿勒泰地區阿爾泰市將軍布拉克、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徐永恰勒、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喇嘛布拉克、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巴潤薩依。
新疆北部地區發現的Aa型“風格化”鹿巖畫
1. 哈巴河縣多尕特 2. 阿爾泰市將軍布拉克 3. 富蘊縣徐永恰勒 4. 青河縣喇嘛布拉克 5. 青河縣巴潤薩依
Ab型“風格化”鹿巖畫中表現的鹿,同樣具有鹿角碩大且向后彎曲緊貼背部、鹿角枝杈均向一側伸展,鹿嘴狹長呈鳥喙狀、鹿的肩部呈三角形聳起的特點。相比于鹿石中常見的“風格化”鹿,Ab型“風格化”鹿的軀體更加粗壯,更接近于鹿的真實身體形態。目前新疆北部地區的Ab型“風格化”鹿巖畫,主要發現于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阿克巴斯套、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阿克巴斯套加勒、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米其根烏必勒漂礫。
新疆北部地區發現的Ab型“風格化”鹿巖畫
1. 布爾津縣阿克巴斯套 2. 布爾津縣阿克巴斯套加勒 3.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米其根烏必勒漂礫
B型“風格化”鹿巖畫表現的鹿,鹿角均較為碩大、吻部狹長如鳥喙、部分鹿的肩部有三角形聳起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B型“風格化”鹿的鹿角雖然碩大但并未緊貼背部,部分鹿角部的枝杈還向兩側伸展形似樹枝,與鹿石中“風格化”鹿角部緊貼后背,鹿角枝杈均向一側伸展的情況有所區別。在鹿的身體形態上,B型“風格化”鹿的軀體更加粗壯,同鹿石中身軀狹長的“風格化”鹿形象亦有所區別。目前新疆北部的B型“風格化”鹿巖畫,主要發現于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喀臘托別、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多尕特、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阿依托漢、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謝天爾德洞穴、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杜拉特、阿勒泰地區富蘊縣布拉特。
新疆北部地區發現的B型“風格化”鹿巖畫
1. 哈巴河縣喀臘托別 2. 哈巴河縣多尕特 3. 哈巴河縣阿依托漢 4. 阿勒泰市謝天爾德洞穴 5. 阿勒泰市杜拉特 6. 富蘊縣布拉特
C型“風格化”鹿巖畫中的鹿形象,不表現鹿角或僅表現相對短小的鹿角,與鹿石中擁有碩大且緊貼后背鹿角的“風格化”鹿頗為不同。按照巖畫中鹿身體形態的不同,可將C型“風格化”鹿巖畫分為Ca和Cb二亞型。
Ca型“風格化”鹿巖畫中鹿不表現鹿角或僅表現相對短小的鹿角,鹿的身體狹長,吻部亦狹長如鳥喙。目前新疆北部的Ca型“風格化”鹿巖畫,主要發現于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多拉納勒、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謝天爾德洞穴、塔城地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米其根烏必勒漂礫。
新疆北部地區發現的Ca型“風格化”鹿巖畫
1. 哈巴河縣多拉納勒 2. 阿勒泰市謝天爾德洞穴 3. 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米其根烏必勒漂礫
Cb型“風格化”鹿巖畫中鹿不表現鹿角或僅表現相對短小的鹿角,鹿的身體相對粗壯,吻部狹長如鳥喙。目前我國西北地區的Cb型“風格化”鹿巖畫多發現于內蒙古中西部與寧夏地區。
甘肅地區毗鄰新疆,目前當地發現的“風格化”鹿巖畫主要分布在臨近新疆的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根據2004年西北大學與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馬鬃山地區的調查可知,馬鬃山共發現2幅“風格化”鹿巖畫,這2幅巖畫中共表現有3個鹿角碩大且向后彎曲緊貼背部、鹿角的枝杈向同一側伸展、吻部狹長呈鳥喙狀、脖頸及軀體部分狹長、肩部聳起略呈三角形的鹿圖像,根據鹿圖像的特征可以認為,馬鬃山發現的2幅“風格化”鹿巖畫為典型的Aa型“風格化”鹿巖畫。
甘肅肅北馬鬃山發現的Aa型“風格化”鹿巖畫
1. 馬鬃山山德8號巖畫點2號有畫巖石 2.馬鬃山山德9號巖畫點1號有畫巖石
探討了新疆及甘肅“風格化”鹿巖畫的類型與分布后,再來分析兩地“風格化”鹿巖畫的年代。先看新疆“風格化”鹿巖畫,由于鹿石與“風格化”鹿巖畫存在密切關系,探討新疆“風格化”鹿巖畫的年代,首先要分析新疆鹿石的情況。在鹿石及鹿石中的“風格化”鹿圖像一節已經確認,鹿石的集中分布地是蒙古國中西部地區,鹿石的流行年代在晚商至春秋戰國時期。新疆鹿石作為鹿石的一個地方類型,大多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塔城、博爾塔拉、昌吉、伊犁地區,南疆阿克蘇地區天山南麓山前地帶也有少量鹿石分布。從現有資料分析,新疆鹿石的整體流行時間相對較晚,大致應在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原因有四,首先潘玲教授曾提到,阿勒泰地區鹿石中的鹿線條僵硬,部分鹿圖像的鹿角較短,“風格化”鹿特有的張開的鳥喙狀嘴簡化為兩條或一條直線,阿勒泰地區蒙古-外貝加爾鹿石的年代可能已經晚至春秋戰國時期;其次在新疆青河縣托也勒薩依墓地5號鹿石、富蘊縣恰勒格爾墓地1號鹿石表面,發現有頭部向后彎曲的回首狀“風格化”鹿圖像,目前已知大致在春秋戰國時期,歐亞草原的斯基泰文化、薩夫羅馬泰文化、薩卡文化,我國北方內蒙古涼城縣忻州窯子墓地,寧夏固原楊郎墓地中,均發現有回首動物紋飾件,可以說回首動物紋裝飾曾在春秋戰國時期廣泛流行于歐亞草原各地,新疆鹿石中回首狀“風格化”鹿圖像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戰國時期;再次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于我國北方地區的劍柄上下等寬的一字格直柄短劍,公元前8~前3世紀曾分布于我國北方及西北地區斧身一端為鶴嘴狀、另一端為扁刃或圓錘狀的鶴嘴斧,以及東歐草原及黑海北岸地區斯基泰時期遺存中常見的長格和短格長劍,在新疆鹿石中均有發現,可以說明新疆鹿石在春秋戰國時期較為流行;再次發現有鹿石遺存的阿勒泰青河縣花海子三號遺址經14C測年,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同樣證明了新疆鹿石的年代已晚至西周晚期。
雕刻回首鹿、短劍、鶴嘴斧及長劍圖像的新疆鹿石
1、2. 雕刻有回首鹿圖像的新疆鹿石 3~5. 雕刻有短劍的新疆鹿石 6. 雕刻有鶴嘴斧的新疆鹿石 7. 雕刻有長劍的新疆鹿石
(1. 青河縣托也勒薩依墓地5號鹿石;2. 富蘊縣恰勒格爾墓地1號鹿石;3. 青河縣什巴爾庫勒一號墓地6號鹿石;4. 青河縣阿臘勒托拜墓地3號鹿石;5. 青河縣巴斯克阿克喀仁墓地鹿石;6. 青河縣花海子三號遺存1號鹿石;7. 青河縣卻爾巴里庫勒2號鹿石)
歐亞草原及我國北方地區發現的回首動物飾件
1. 斯基泰文化回首山羊牌飾 2. 薩夫羅馬泰文化回首山羊牌飾 3. 薩卡文化回首雪豹牌飾 4. 內蒙古涼城縣忻州窯子墓地出土回首鹿紋牌飾 5. 寧夏固原楊郎墓地出土回首動物紋帶扣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我國新疆北部地區鹿石的流行年代大致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蒙古國中西部是鹿石的集中分布區,并且早在晚商時期鹿石已經在蒙古高原地區出現,我國新疆北部地區鹿石制作傳統應承襲自鄰近的蒙古高原地區。考慮到鹿石中“風格化”鹿圖像與“風格化”鹿巖畫聯系密切,可以認為新疆北部地區“風格化”鹿巖畫的起源與發展軌跡應與當地鹿石類似,即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受到蒙古高原地區鹿石制作傳統的影響,新疆北部地區居民將當地的巖畫制作技術與鹿石中“風格化”鹿圖像的制作技術相結合,制作出了新疆北部地區的各型“風格化”鹿巖畫。
再看甘肅“風格化”鹿巖畫的流行年代,前文在探討甘肅“風格化”鹿巖畫的類型及分布區域時,已經確認甘肅“風格化”鹿巖畫主要分布在肅北馬鬃山且均為Aa型??紤]到肅北地區發現的“風格化”鹿巖畫較少,并且當地并未發現鹿石,可以推測甘肅肅北馬鬃山“風格化”鹿巖畫是蒙古高原地區居民鹿石制作技術與肅北地區居民巖畫制作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再考慮到文化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可以認為肅北“風格化”鹿巖畫的年代應與新疆北部“風格化”鹿巖畫的年代接近,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
本文由 趙越 王蕾 摘編自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 《 邊疆考古研究(第36輯)》之《西北地區“風格化”鹿巖畫研究》 。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80425-9
定價:208.00元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
賽博古公眾號
spkaogu
@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