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材變了,但內核沒變。
文|飯團
編|園長
相府嫡女發現自己竟是小說中注定悲慘的女配,于是用“命書”重寫人生;女主白切黑,在柔弱小白兔和腹黑大灰狼之間來回切換;頂流女星從溫柔姐姐到黑蓮花,財閥繼承人從從孤犬少年到偏執霸總……
霸總嬌妻、總裁甜寵、穿越戰神……這些曾經占據短劇市場的主流題材,在最近似乎越來越少了,更細分、更垂直題材的爆款短劇——從題材上看,年代、懸疑、民生、科幻等題材的作品逐漸涌現,這些作品開始關注當下用戶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和情懷,嘗試突破短劇的題材壁壘。
同時,平臺分賬、達人孵化、冠名、品牌定制……短劇行業的變現方式也越來越多,開始擺脫單一的投流付費模式。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中國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4.4億元,用戶規模達6.62億人,人均單日使用時長101分鐘,追平即時通訊類應用。這一數據印證了短劇作為“國民級內容消費”的崛起。
這是否意味著,2025年的短劇行業,已從野蠻生長階段邁入精耕細作階段?
本文想要探討下面三個問題:
當下短劇帶來了哪些新的題材與形式?
題材的增加是否意味著短劇受眾的擴容?
霸總與反轉為什么是短劇永恒的“套路”?
多元化短劇題材的集中涌現
過去兩年間,“古風”“霸總”“甜寵”等強情緒刺激類短劇占據市場主流,通過高頻反轉與套路化敘事吸引著用戶的關注。
但隨著廣電總局“分類分層審核”等政策落地以及用戶對內容審美的迭代升級,單純依賴“投流+爽感”的野蠻增長模式已顯疲態,行業轉向呈現出三個結構性變化。
其一,短劇開始轉向嚴肅文學改編和社會議題探討,現實主義題材通過爆款驗證了其市場價值。
據第三方的數據顯示,2025年含社會議題的短劇用戶留存率較傳統類型提升40%,爆款作品的出現折射出當下的社會現狀與生活壓力。前段時間爆火的《家里家外》,以家庭溫情與職場困境為切口,開創“溫暖現實主義”新賽道,帶動同類型作品播放量激增120%。
《家里家外》將鏡頭對準1980年代洪災后的重組家庭——單親工程師陳海清與墨水廠女工蔡曉艷,這對帶著各自子女的男女在救災中相知相戀,以閃電般的勇氣組建起特殊四口之家。
劇中,蔡曉艷以“高坪區第一歪婆娘”的潑辣果敢,與陳海清“耙耳朵”式的溫和包容形成戲劇張力,兩人在應對家族矛盾時展現出“能掀桌就不慣著”的默契配合,將傳統婆媳劇的壓抑敘事轉化為痛快淋漓的智斗博弈。
其二,短劇的創作維度從“情緒宣泄”向“情感共鳴”躍遷,針對不同人群的特定化題材開始出現。
例如針對中老年群體的短劇,通過催婚、婆媳關系、父子關系等話題,引發老年群體的感同身受,男頻向和女頻向的內容均有涉及。女頻的主流內容主要圍繞慈母和苦情,甚至還有部分老年甜寵內容出現;男頻則多是隱藏家世的反轉戲碼與苦情的慈父生活。
中老年短劇本質是通過鏡頭構建虛擬的情感代償,滿足引發群體現實生活中可能缺失的情緒需要。例如希望自己能夠開掛一般滿足晚輩們的生活需要,或是希望現實中的子女體會自己的良苦用心等。這些問題都是貼近生活,且是對現實結果的改寫與想象。
此外,一批服務于文旅產業的限定短劇開始涌現,帶動了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我的歸途有風》《我們之間的秘密》《一夢枕星河》《那個重逢的夜晚》……這類短劇往往是文藝治愈路線,巧妙地融入地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起到文化傳播和傳承的作用。
短劇與文旅的結合不僅能夠為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起到推廣與宣傳的作用,還能以小博大,對正能量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創造性挖掘,放大短劇,甚至整個內容行業的社會價值。
其三,從劇本到拍攝,制作成本較高的題材開始獲得更高的關注。
最近,根據馬伯庸小說改編的短劇《大沖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觀看體驗上看,整部作品的特效鏡頭占比超過50%,從火星到地球,從飛船到中轉站,復雜的景別設計明顯投入了大量的制作成本。
科幻類的題材由于制作門檻高、世界觀復雜、需要技術支撐等難點,很少以短劇的形式呈現出來。如今,隨著制作技術的升級、商業化方式逐漸清晰,許多制作方愿意以更高的成本來嘗試,呈現效果也符合短劇精品化的發展趨勢。
此外,懸疑題材的短劇也對劇本和拍攝場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懸疑類內容的受眾對邏輯和劇本的要求遠高于如今短劇團隊的創作平均水平,對于制作方來說難免會有些費力不討好。
但懸疑題材和短劇的適配度較高,通過對信息差“制造-釋放-再制造”的循環,形成獨特的神經刺激。每集設置的“鉤子”會激發皮質醇分泌,制造焦慮感,謎底揭曉時的“恍然大悟”也會瞬時刺激用戶釋放多巴胺。
題材變了,但形式和內核沒變
雖然題材的增加為用戶帶來了更多的選擇,但短劇依然沒有跳出爽與反轉的固有套路。
以《家里家外》為例,劇中的男主和女主分別是國營廠的副主任和車間組長,但前者是當時難得一見的大學生,職場之路一帆風順,收入和職級在當時都算是人生贏家。而后者則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形象,日常生活更多的是在家中相夫教子,男主對女主一見鐘情的橋段,依舊是霸道總裁與低位女主的套路。
這樣的內容沒有跳出短劇的基本框架,只是將傳統霸總劇的五星酒店、私人飛機場景替換為火鍋店、筒子樓等平民符號,但核心沖突仍遵循階級跨越邏輯。劇中下崗女工偶遇商業巨子的橋段,實則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市井版本,通過菜市場砍價、街邊擼串等接地氣行為完成對精英形象的祛魅。
我們再來看看面向中老年群體的短劇。
短劇中的婆婆們永遠會站在兒媳婦的角度考慮問題,父親們有的有隱藏身份,有的能逆天改命為孩子構建一個完美人生,這樣做的本質,是運用戲劇化手段填補現實家庭關系中的結構性缺失。
這些短劇深諳中老年用戶內心的“爽點”,打造的人設也都是現實中很難遇到的好婆婆、好父親。這些被極端美化的角色,將代際沖突中的婆媳矛盾、育兒分歧、養老壓力等等痛點,轉化為"一鍵解決"的幻想方案,甚至有許多年輕人都會在評論區留言“現實中找不到這樣的婆婆”、“我也希望這是我的父親”等等。
為什么短劇需要爽感和反轉?
從用戶心理上看,清潔工秒變首富夫人、外賣員穿越成大佬等設定,讓觀眾將現實中未竟的愿望投射到扁平化角色身上,這本質上是從社會心理需求的角度出發,構建了一個逃脫現實困境的幻想出口。
在這一點上,短劇和曾經大火的爽文如出一轍。爽文和短劇的主角逆襲之路,讓平凡的我們產生強烈代入感,似乎主角的成功就是自己的。當觀眾目睹劇中人物打破階級壁壘,重構自己的命運軌跡時,觀眾的心理也會獲得象征性釋放,本質上是通過戲劇化的身份重構,完成對結構性社會壓力的自救。
在商業化角度,目前短劇主流的變現方式包括了付費解鎖、品牌植入、品牌定制等等,付費解鎖需要在用戶的興趣達到最高點時設置一個付費的“鉤子”,讓用戶無限期待后續劇情從而心甘情愿付費。短劇與品牌的合作,則要讓品牌在用戶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進行曝光與展示,甚至產品本身就是主角逆襲的關鍵道具。
未來的短劇制作,要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如今的短劇行業已經度過了野蠻生長的時期,內容創作和商業模式都逐漸穩定,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過度依賴套路化敘事可能導致創作力枯竭,逐漸讓用戶感到同質化。當用戶看過太多的爽與反轉后,這種內容的情緒價值就會逐漸消退,從而影響行業的長效發展。
正如中國傳媒大學趙暉教授所言:“短劇的未來,既需要‘快’以搶占先機,更需要‘慢’以沉淀價值。”未來,短劇或許不僅是娛樂消費品,而是連接各個行業的內容媒介。文旅、AI、實體經濟……如今的短劇已經開始與各個行業產生交集。無論是聚焦情懷的現實主義題材,還是以文旅建設為目標的正能量作品,抑或以AI驅動的制作方式,短劇的最終目標是以小體量承載社會需要。
從商業化的角度出發,傳統的付費解鎖模式逐漸無法滿足盈利的需要,探尋更加多元的商業方式才能夠盤活行業的“錢景”。正如麥芽傳媒短劇運營總經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那樣,“付費劇初期的流量紅利已經消失了,但是長期的內容紅利才剛剛開始。”
對于短劇的生產方而言,內容創作與商業價值永遠是擺在第一位的,要具備將用戶情感“心智貨幣化"能力。短劇在經過快速發展之后,眼光聚焦到商業變現上,這順應當下內容消費的趨勢,也是基于短劇領域長效發展的根本考量。
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后臺回復“進群”加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