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警惕“商測一體”擾亂市場秩序
楊玉龍
“只要氯化鈉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前,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強……”“就選這款,××牌的海鹽洗發膏!”這是某視頻網站一則洗發膏測評視頻內容。視頻一開始,博主以科普的態度表明多家洗發水的“去屑防脫”功能有多么不靠譜,而進度條過半,其突然話鋒一轉,從桌下拿出一款××牌海鹽洗發膏,開始賣力推薦其去油功效和便宜的價格。(見4月12日《法治日報》)
如今,在網上“買買買”已成為不少人生活中的重要一環,很多消費者也會參考“第三方測評”的結果。但也正如媒體所報道,本應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測評”存在著諸多亂象,甚至“假測評真帶貨”,成為商家的“馬前卒”。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對12個互聯網平臺共計350家“第三方測評”賬號進行體驗式調查后發現:55.7%的“第三方測評”涉嫌存在商測一體、以商養測類的模式。此外,部分商家會通過詆毀其他企業來實現宣傳自家產品的目的,例如,委托測評博主列出“紅黑榜”,將競爭對手的產品列入“黑榜”。
從法律層面講,“第三方測評”機構或博主盲目追求商業利益,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利用消費者的信任進行詆毀型測評或者虛假測評,可能構成不正當競爭——這不僅侵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更是對市場秩序的擾亂,或將致使企業間的競爭從產品質量轉向營銷手段。
對于測評亂象,監管部門應及時發布相關指引,厘清鏈條上各主體的權責。此外,加大執法力度,對于該領域的違規行為,拿出切實可行的懲治措施?;ヂ摼W平臺當“守土盡責”,建立嚴格、科學的審核機制,對測評類賬號進行身份認證,并督促其在視頻頁面貼上“第三方測評”標簽,以防對消費者形成誤導。
測評不可避免地帶有主觀色彩,但是,自媒體博主在發布測評內容時,應遵循法律法規和基本的行業倫理,切勿惡意評價或是發布虛假不實信息。消費者也需要擦亮眼,不能過于依賴測評博主,而是要多方查證、理性下單。只有多方協力,“第三方測評”方能真正為消費者“探路”,成為消費市場的有益組成部分。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