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終于開始硬氣了。德國候任總理默茨的一句“世界不是只有美國”,直接撕開了美歐關系的遮羞布。
面對美國對歐盟3800億歐元商品加征關稅的“經濟霸凌”,歐盟終于不再沉默——馮德萊恩高調宣布:“歐盟將進一步轉向亞洲!”
關稅大棒下的覺醒!
特朗普政府近期對歐盟的“獅子大開口”,徹底激怒了歐洲。美國不僅拒絕歐盟提出的互免關稅方案,還要求歐洲必須購買價值3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試圖用“強買強賣”平衡貿易逆差。
您就說,哪有這樣做買賣的?妥妥的強盜思維嘛!
這一刀砍下來,歐盟終于看清現實:跨大西洋關系早已回不到過去。默茨直言:“美國人口僅3.4億,全球76億人都在美國之外。歐洲必須主動出擊,和其他地區簽協議!”
亞洲成破局關鍵!
馮德萊恩的“轉向亞洲”戰略絕非空話。2025年初,歐盟已與墨西哥、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重啟貿易談判,甚至探索加入CP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的可能性。
而最重磅的動作,當屬中歐合作的加速——雙方近期就電動汽車關稅達成突破性共識,擬用“最低價格”替代高額關稅,直接為歐洲新能源車市場注入強心針。有分析師直言:“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反而把中歐推成了盟友。”
中歐聯手改寫規則!
面對美國的施壓,中歐默契地選擇“抱團取暖”。馮德萊恩主動致電中方高層,強調“共同捍衛多邊貿易體系”,中方也釋放誠意,直言“有能力應對外部壓力,但合作才是最優解”。
這種務實態度,讓僵持數年的電動車爭端迅速破冰。德媒甚至調侃:“美國加稅加出一個‘中歐意愿聯盟’。”
未來的全球棋局!
歐盟的轉身,本質是一場“去美國化”的豪賭。謝夫喬維奇算了一筆賬:美國僅占全球貿易的13%,而歐盟要“保護剩下的87%”。
無論是默茨的“人口論”,還是馮德萊恩的“亞洲牌”,都指向同一個真相——單極霸權時代正在終結。當歐洲車企開始擁抱中國電池,當東南亞工廠接盤歐洲訂單,這場經濟大戰的輸贏,或許早已注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