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日前,有媒體接到市民李先生報料稱,他帶孩子到廣州市海珠區兒童公園內玩兒童遙控玩具車時,被保安大聲勸阻,稱園內禁止玩兒童遙控玩具車,理由是“怕撞到其他孩子”。李先生感到不解,認為公園“一禁了之”的管理方式不夠人性化,未能滿足市民特別是兒童的合理游玩訴求。
兒童公園不讓玩兒童遙控玩具車,這樣的規定讓人有些錯愕。合理的管理應該是怎樣?媒體調查顯示的主流做法更符合外界的預期——有的劃出專門區域,但很少有公園明令禁止。那么,海珠區兒童公園為何一刀切予以禁止?報道援引該公園工作人員的說法,“家長可能覺得孩子玩的遙控玩具車小,能夠控制得住。但在管理方角度,萬一出了事故,管理方都要擔責。”
因為有風險,所以禁止玩這種玩具,這樣的說法很常見,放在兒童身上更有說服力,畢竟安全第一,家長對這個問題尤其敏感,很容易被理解、被接受。但就像這位家長提到的,小孩玩的遙控玩具車只有30厘米長,速度慢,能造成多大的傷害?如果這樣的玩具都不被接受,那兒童公園還有什么可以玩的,兒童能得到什么樂趣?
安全風險當然不容忽視,處理的方法主要有兩個,一是降低風險,完善規則;二是形成風險應對機制,一旦出現問題,做好善后。過去,對青少年、兒童等群體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控制風險方面,而不太注重應對風險。類似兒童公園禁止遙控玩具車的這種做法,其實并不陌生,比如很多學校不主張讓學生在體育課參與太多運動,因為擔心出現安全問題,甚至課間休息時間被壓縮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只是形成了習慣,這種做法才沒有受到批評。但問題顯而易見,當體育課受到重視后,問題就逐漸得到糾正。
在風險控制和滿足需求之間,各方通常會選擇風險控制,但結果只是帶來管理的便利,未必真的能降低風險。就拿兒童公園來說,禁止玩兒童遙控玩具車,其他風險怎么辦,孩子一多難免也會出現磕磕碰碰,比如很多孩子喜歡玩皮球、追逐打鬧,到底哪種風險更大,恐怕公園方面也搞不清楚。
可見,這家公園的上述規定,問題不是出在具體的禁止事項,而是思路過于僵化。公園當然有公園的難處,關鍵要平衡好各種需求。更合理的做法是,明確禁止風險特別大、危害特別嚴重的事項,對于很多風險可控的事項,比如爬石山、騎滑板車、玩遙控玩具車等,應該是引導而非一律禁止,彈性管理,家長能承擔一定的監督責任,風險未必大。更重要的是,外界應對兒童相對寬容,這也是“兒童友好社會”的應有之義,不可能像要求大人一樣對待孩子,否則會喪失很多樂趣。歸根結底,靠“一律禁止”換不來安全,更換不來“兒童友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