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公交車上聽到兩個人聊天,一個大叔問旁邊的年輕人,“現(xiàn)在在干啥呢?”
年輕人低頭嘆氣,說,“沒工作,待在家里‘躺平’?!?/p>
大叔嘴一撇,“啃老呢?”
另一邊的座位上,一位西裝革履的中年男人打電話,笑呵呵地說,“孩子工作順利,我和他媽上周剛給買了套房,他懂事得很?!?/p>
聽到這兩句,我腦袋一轉,突然發(fā)現(xiàn)這事兒挺有意思。
為啥沒工作回家待著的叫“躺平”,可畢業(yè)就有房有車有工作安排的,卻成了“懂事孝順”?這話是不是有點“雙標”了?
01.
朋友A的弟弟去年畢業(yè)了,學的是熱門專業(yè),但找工作時碰了一鼻子灰。
工資低的不想去,要求高的單位嫌他沒經(jīng)驗。最后實在沒辦法,只好回家待著。
他媽勸他多試試,但他說,“就這么點工資,交房租都不夠,干啥不行,在家還省錢。”時間久了,村里人見他不上班,就背后議論,“這孩子懶,天天在家啃老,沒出息?!?/p>
再看看同事B的兒子,剛拿到畢業(yè)證,人家爸媽就托關系給安排了一份輕松的國企工作。
沒過多久,還給他付了首付買房子,添了輛車。
逢年過節(jié),兒子給家里買點禮物,朋友圈里全是他爸媽點贊,“我家孩子真懂事,孝順得很!”
這反差不是挺扎心的嗎?窮人家的孩子努力找不到出路被看不起,富人家的孩子卻因條件好被贊上天。
明明是父母的資源不同,結果全落在孩子的評價上了。
02.
這事兒還真能想出不少門道。
窮人家的孩子“躺平”,常常不是他們想放棄,而是現(xiàn)實讓他們不得不低頭。
中國某招聘平臺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應屆畢業(yè)生期望月薪8000元,但企業(yè)實際提供的平均起薪只有5500元。
大城市房租高,生活成本貴,這點工資根本不夠用。
很多年輕人不是不想奮斗,而是發(fā)現(xiàn)“奮斗無門”,與其白白消耗,不如選擇退一步,減少損失。
再說富人家的孩子,他們的“懂事孝順”真的是自己努力來的?未必吧!一句“家里條件允許”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社會資本”概念,意思是一個人的人脈,資源對人生的幫助。
富人家的孩子從小站在起跑線上,父母的資源直接把生活的障礙掃清,順理成章就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說白了,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其實活在兩種完全不同的規(guī)則里。 前者在資源稀缺中掙扎,后者享受資源的庇護。 所謂“躺平”與“孝順”,不過是社會對不同人群的偏見罷了。
03.
說到這兒,有些家長可能想問,“我們沒有那些資源,那就只能認命嗎?”當然不是。
關鍵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給孩子積累一些“看得見的幫助”。
比如說,學會教育孩子管理期望值。
讓他們知道,不是所有的成功都靠一蹴而就的高薪工作。 用現(xiàn)實的標準去看待職業(yè)起步,積累經(jīng)驗,沉淀能力,這才是更重要的。
朋友C的孩子學了編程,畢業(yè)后沒有直接進大廠,而是選了家小公司做開發(fā)。
兩年后,技術扎實了,大廠的offer才接踵而至。
還有一點,父母也要盡力給孩子“撐腰”。 這不一定是給房給車,更多是心理支持和方向指引。
朋友D的父親說得好,“孩子,你負責努力,我負責兜底?!边@種態(tài)度,不但能緩解孩子的焦慮,也能讓他們更踏實地面對生活。
總結一句話,有些條件是改不了的,但父母的觀念和支持,可以讓孩子走得更穩(wěn),更遠。
講到還是得說,評價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尤其是用“躺平”或者“孝順”這樣的詞來一棍子打死。
不同的人生起點,決定了不同的奮斗路徑,誰也不能輕易替別人下結論。
愿每個年輕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節(jié)奏,愿每個家長都能成為孩子的依靠,不管窮富,都能走出自己的幸福路。
▼今日推薦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