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城北有兩座隔黃河相望的山,一曰“鵲山”,一曰“華山”。其中,“華山”又名“華不注”,取自《詩經》中的《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形容此山孤峰獨秀,如花骨朵般漂浮在水面上。
然而,這一風景名勝之地曾因城北大面積水景消失而逐漸沉寂。后來,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建設,重新找回了華山美不勝收的山光水色。4月14日,“行走黃河”行進式主題采訪團來到濟南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尋找曾經的“鵲華煙雨”和“齊煙九點”。
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曾作《鵲華秋色圖》,描繪華山獨特之美,并題記“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可見此山風景非凡,絕非浪得虛名。
歷史上,華山、鵲山與大明湖之間水系相連,“淺水稻溪,沼澤蘆蕩,水村漁舍,勝似江南”是其真實寫照。乘一葉扁舟順水而流,便可從大明湖行至華山腳下,詩仙李白便是在如此美景下吟出“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一語道出華山無與倫比的俊秀之美。
滄海桑田,陵谷變遷。從唐代時期就被世人稱之為風景名勝之地的華山,后因城北大面積水景消失,而逐漸沉寂。明朝末年后,百姓們又在這里修田架屋,水面進一步萎縮,至此華山風光不再。
盡管華山隨著歷史變遷沉寂,但它的文化印記卻從未消失。作為一座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名山,無數文人墨客為其寫下不朽詩篇,也為其注入了精神內涵,它在等待蝶變之機。
2017年,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建設正式啟動,通過水生態系統構建技術,構建沉水植物群落、魚類群落、底棲動物群落等,形成完整的食物鏈系統,恢復水體自凈能力。2020年,濟南發布片區規劃,充分利用黃河、鵲山、華山等自然人文資源,重點打造以鵲華文創水鄉等區域為核心的標志性建筑群,塑造城市標志性景觀和特色風貌。
如今的華山歷史文化濕地公園宛如仙境,形成了以水系、濕地、綠廊等作為主要共享開放空間,可觀山望河的城市視廊體系,營造出與環境標志性地景緊密相連的城市開敞空間和景觀系統。若逢陰雨之際,一山一湖遠遠望去,云霧繚繞、朦朧縹緲,濡濕的氣息在山林中氤氳不散,真有點霧湖仙山的感覺。
華山已成網紅打卡地。登頂遠望,黃河自西而來,北繞華山東去,濟南(古為齊州)城北的9座秀山,座座綠秀峻拔。正可謂,看一城“鵲華秋色”,賞“齊煙九點”盛景。
(大眾新聞記者 修從濤 劉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