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在財報披露第二天,比亞迪在香港召開投資者溝通會,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出席。溝通會上,比亞迪公布了2025年的總銷量目標為550萬輛,比上年提升近30%,其中海外市場80萬輛以上。
消息一出,議論紛紛,支持者獻上溢美之詞,質疑者則開始雞蛋里挑骨頭。
有意思的是,一眾分析很少有人提到,海外車主如何看待比亞迪。
按今年的海外目標來看,出口將占到比亞迪銷量15%左右,已然是不小的份額,同時,提高海外市占率也是比亞迪躋身全球乙一流車企的必經之路。
另外,比亞迪海外保有量已經小有規模,據統計,比亞迪2022年海外銷量約5.6萬輛,2023海外銷量約24.2萬輛,2024年海外銷量約41.7萬輛。粗算下來,比亞迪海外保有量已經達到了70萬輛左右的水平,不算個小數目了。
今年一季度,比亞迪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00.08萬輛,同比增長59.81%。
在汽車行業,如彗星般崛起的比亞迪,橫掃全球車企。
比亞迪海外的車主和媒體如何看待比亞迪呢?這就是本文想要初步探討的問題。
媒體總歸要恰飯
比亞迪海外品宣的問題,之所以被我關注到,首先來自彭博的一條視頻。
圖片來源:彭博
這條視頻發布于4月13日。
在彭博發布的一系列視頻中,這條顯得尤為突兀。原因有二:
一是彭博發布的視頻內容絕大多數是名人訪談、資本市場動向和對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政策解讀,這條“彭博非洲未來”欄目下《中國比亞迪為南非首支大型電動巴士車隊提供動力》(China's BYD Powers South Africa's First Large-Scale Electric Bus Fleet |Bloomberg Next Africa)的視頻無疑是“鶴立雞群”。
圖片來源:彭博
這條視頻的主要內容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少排放的全球行動中,南非開普敦的Golden Arrow公交公司正通過引進中國BYD制造的電動公交車來減少其碳足跡。此舉預計能顯著降低每日24萬通勤者的碳排放,同時改善城市空氣質量。BYD電動公交車已在全球300多個城市投入使用,開普敦引進電動公交車的舉措不僅減少了碳排放,還期待通過當地生產降低成本、創造就業,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盡管全球電動公交市場在某些地區遇到挑戰,但預計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電動公交的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可以看出,盡管這是一條介紹非洲發展的視頻,但比亞迪戲份很足,同時,在標題中以比亞迪為主體而非以開普敦為主體,都能看出這條視頻明顯的傾向性。
二是視頻異乎尋常的播放量。在該平臺下,彭博常規資訊類視頻的播放量在5000上下波動,過萬就算比較高的了,一般只有涉及特朗普關稅最新動向、采訪白宮高級官僚或者知名金融機構人士等熱點內容,播放量才能破萬,而該視頻的播放量超過4萬,更是讓這條內容平平無奇的短視頻更加不同尋常。
關稅風暴下,
眾人只道比亞迪“真香”
更有意思的,是這條視頻下的數百條評論。
圖片來源:評論區
隨便說幾條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對此,美國會抱怨‘電力陷阱’和‘產能過剩’”。(Now the USA would complain it's "electric trap" and "overcapacity")
“這對他們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It poses a threat to their " national security " .)
“信不信由你,加利福尼亞州就有一家比亞迪巴士工廠,而且你已經可以在美國不同的城市看到它們的身影了”。(believe it or not there’s a BYD bus factory in California, and you can find them in different American cities already)
“這樣你才能在競爭中生產出好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關稅”。(This how you compete produce great products and services instead of tariffs)
“南非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希望中國能提供幫助。”(South Africa needs stable electricity supply, I hope China can help.)
感謝中國。請到我們國家來。(Thank you china. Please come to our country. )
讓我們看看幾年后金箭公司對這些巴士的感覺如何。我希望一切順利,但顯然電動巴士的名聲不好。(Lets see how Golden Arrow feels about these buses in a couple of years. I hope it goes well, but apparently electric buses have a bad reputation.)
總的來看,評論區的評論大體分為三種,對特朗普掀起關稅戰的反感、對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制造的認可,以及對相關產品可用性、安全性的疑慮。
如果說,這一條視頻代表不了什么的話,那么還有很多例子。
海外“迪友”眾生相
在某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不少網友發帖:
圖片來源:社交媒體平臺
帖子:我再舉幾個我在進口車展上看到的其他電動車-- ( ? ) 比亞迪海豚標準版。 這種車最近真的開始出現在大街上了。 如果算上補貼,200萬日元左右就能買一輛,而且能跑400公里,作為第一輛車再合適不過了。
再列舉一些媒體的內容:
美國有家知名媒體撰文,題為《它是世界上最熱門的汽車公司。在美國買不到》(It's the world's hottest car company. You can't buy one in America)
再如有美媒寫道,《比亞迪及其競爭對手正在中國碾壓特斯拉,并走向世界》(BYD and Its Rivals Are Crushing Tesla in China — and Going Global)
有力挺的,就有看空的。比如另一家美國媒體就寫到《比亞迪為何難以打入西方市場?》(Why Does BYD Struggle to Penetrate Western Markets?)
一家亞洲媒體寫道《比亞迪 2024 年即將登頂,但它還能繼續保持電動車霸主地位嗎?》(BYD closes 2024 on top, but can it sustain its EV supremacy?)
如上所述,即使是海外,關于比亞迪的討論也是不絕于耳,并且僅以筆者與身邊同事的網上沖浪經驗來看,正面的聲音、中立的聲音遠多于質疑的、看空的聲音,上到知名媒體,中到汽車門戶網站,下到普通網友。
然而有趣的是,國內其他勢頭正盛的車企,沒有這份殊榮,討論度遠低于比亞迪。
結語
比亞迪到底有何魔力,能實現“墻內開花兩頭香”?
是更充足的營銷預算?更高的產品實力?亦或者是節節攀升的業績和良好的資本市場表現引發持續而廣泛的國際關注?原因值得進一步深挖。
但毋庸置疑的是,更高的正向關注度,使得比亞迪出海自帶流量,助力比亞迪達成更高的銷量。
今年,比亞迪的海外表現能達到預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免責聲明(上下滑動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閱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財經早餐力求文章所載內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