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六轟炸機“老樹開新花”:持續升級背后的務實考量
中國空軍現役的轟-6轟炸機,原型可追溯到蘇聯1952年首飛的圖-16。這款“爺爺輩”機型在中國經歷了超50年的魔改,最新型號轟-6N甚至能掛載空射彈道導彈,被網友戲稱“但凡能飛的部件都快換完了”。
如此執著升級,首要原因是“夠用”。現階段中國隱身轟炸機尚未服役,而轟-6經過改進后,作戰半徑從早期的1800公里擴展到5500公里(配合空中加油),還能攜帶6枚長劍-20巡航導彈,在區域拒止任務中仍具威懾力。其次,升級成本遠低于研發新機型——據外媒估算,改造一架轟-6K的費用約為1.2億美元,而美國B-21轟炸機單架成本超6億美元。
更重要的是技術驗證價值。從機械儀表到玻璃化座艙,從鐵炸彈到反艦彈道導彈,轟-6每次改進都為中國航空工業積累經驗。2016年轟-6K繞飛臺灣時,其搭載的電子戰系統已能壓制部分二代戰機,這背后是數百項子系統的迭代成果。
軍迷常調侃“轟-20出來前,轟-6絕不退休”,但現實是,在新型戰略轟炸機成熟前,這架“空中老兵”仍得扛起重任。畢竟戰場上沒有“過時裝備”,只有“不會用的戰術”——能打勝仗的飛機,就是好飛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