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關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系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在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來臨之際,本報開設“聚焦知識產權保護”專欄,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持續攀升,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法治化水平。
武丹/制圖
作者|肖冬梅
責編|薛應軍
正文共3383個字,預計閱讀需10分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傳感網、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2022年底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迅速發展,并在多個領域展現了強大的內容生成與分析能力。隨著“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國企業在海外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日益凸顯。比如,中國企業出海遭遇的跨境電商投訴、出口海關扣押、海外訴訟、美國337調查、進出口管制等事件中的知識產權風險。
近年來,盡管我國出海企業在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當前的技術工具與專業服務體系仍難以滿足其在海外復雜環境下對知識產權合規、應對與防控的全鏈條需求,急需在DeepSeek等國產通用大模型基礎上開發出海企業迫切需要的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垂類大模型,解決涉外知識產權專業力量不足和工具不優的問題。
企業出海面臨的知識產權安全風險
我國企業出海面臨的知識產權安全風險日益凸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中國企業迎來了新一波出海浪潮。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出口占全球份額進一步提升至16%,出口增速達到5.9%,貿易順差突破1萬億美元,創下世界貿易史上新紀錄。根據高盛的報告,截至2023年,中國出口產品在全球光伏、鋰電池、空調、電動汽車、鋼鐵市場中都貢獻了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中國生產的工程機械、光伏產品用于出口的比例分別為53%和42%。2024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但國際市場法律和監管環境更加復雜,尤其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法律風險居高不下,倉促出海容易陷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比如:根據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發布的《中國企業涉美知識產權訴訟報告》等,2019年至2023年,中國企業在美知識產權訴訟案件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新立案數從2019年的469件上升至2023年的1173件,增長150.11%;其中2021年的增幅最為明顯,為2020年的1.82倍。結案數從2019年的492件上升至2023年的1193件,增長142.48%。2019年至2023年,中國企業在美知識產權訴訟中勝訴的案件數量少,絕大多數以失敗告終。這5年,專利、商標、商業秘密等案件中國企業勝訴數量共107件,占總結案數3758件的2.85%。其中,專利勝訴案件共45件,占專利總結案數1385件的3.25%;商標勝訴案件共57件,占商標總結案數2422件的2.35%;商業秘密勝訴案件共5件,占商業秘密總結案數81件的6.17%。此外,2018年以來,美國打出一組遏制中國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組合拳,將1500多個有競爭力的中國實體納入制裁清單。這些被納入制裁清單的實體生產經營企業深受影響,其與合作伙伴之間的技術貿易及與技術相關的貨物、服務貿易,都受到限制或禁止,使其知識產權布局變得更加復雜和被動。美國國內法的“長臂管轄效應”直接影響美國及其盟友的市場,以往通過收購、并購和技術合作獲得外部技術的通道變得異常狹窄甚至阻斷,使得出海企業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挑戰。
應對企業出海知識產權風險的專業力量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涉外知識產權人才緊缺,主要體現在涉外知識產權人才數量不足、高端人才匱乏、人才質量遠不能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2024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的數據,2023年底,我國知識產權人才規模已從“十三五”末的69萬人增長至86萬人。但國際化方面,僅選拔培養國際型審查人才約270人,知識產權涉外教師150余人,遴選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專家119人。應對海外知識產權風險的專業人才,既需要擁有豐富的專利、商標、版權等注冊申請 和備案代理經驗,還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產權代理業務能力和深厚的國際知識產權知識儲備與實戰經驗,較強的外語翻譯、寫作、溝通能力,良好的跨文化知識產權外交談判能力與商務溝通技巧。這種專業人才培養周期長,在短期內很難有效補齊。
缺乏應對企業出海知識產權風險的國產化利器。2025年春節期間,驚艷全球的國產人工智能(以下簡稱AI)大模型DeepSeek迅速賦能各行各業,但其與ChatGPT、文心一言等通用大模型一樣,還很難有效解決專業門檻高的知識產權問題,尤其是企業出海的知識產權安全風險評估等問題。雖然目前國內不少知識產權數據平臺服務提供商都在積極地進行智能化轉型,但我國知識產權數據庫與國際主流知識產權數據庫的分析功能、市場份額和智能化程度還有一定差距。
國產知識產權數據庫發展式微背后蘊含嚴重的數據安全風險。一方面,中美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博弈日益激烈,知識產權數據產品和服務有被美國及其盟友國服務商進行服務中斷或訪問限制的風險。另一方面,用戶行蹤軌跡數據被外國公司收集,可能引發科研機密被破解的安全風險。用戶量龐大的知識產權數據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留下了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使得知識產權數據產品成為解讀創新主體乃至國家技術秘密和安全的密鑰,從而引發企業技術秘密和國家科技機密被破解風險。
加快開發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大模型的建議
開發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國產AI大模型,不僅可以為我國出海企業提供知識產權風險防控利器,還能有效解決我國現階段服務出海企業的知識產權專業力量嚴重不足問題。因此,我國應加快開發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大模型,突破傳統知識產權安全防控舉措存在的研判、識別、分析局限,大力提升消除、干預、規避企業出海知識產權風險的能力。為此建議:
構建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大模型創新聯合體。可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統籌協調,協同工信、商務等部門組織發布攻關清單、技術路線、實施指南等指導性文件,整合全國多方資源,構建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機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 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形成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大模型技術攻關合力。組織推進相關行業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建設協同創新共享平臺。圍繞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大模型開發中的關鍵核心技術,鼓勵產業龍頭企業牽頭整合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主體構建創新攻關聯合體,以需求為牽引,聚焦基礎、關鍵、核心的大模型技術和產品等,破解“卡脖子”難題。
搭建面向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的云服務平臺。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評估大模型需要在服務中不斷完善,通過“投喂”出海企業的知識產權風險案例和知識產權法律法規、行業規范、政策文件等數據,訓練大模型。針對企業出海過程中面臨的知識產權安全風險及其合規經營需求,聚焦云平臺架構設計與集成、智能知識產權風險評估引擎開發、多語言跨國法律合規模塊研發、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設計、開源軟件知識產權風險識別等進行技術攻關。綜合知識產權知識庫、規則庫與風險評估模型,構建具有實時監測與風險預警知識產權安全與合規的云平臺,為出海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安全的前瞻性預警服務和指引。
推進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風險評估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出海知識產權風險大模型還需要在應用示范過程中進行迭代和優化。應在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風險評估大模型基礎上,結合應用示范企業私域數據,研制企業私域微調模型,保障部分敏感數據的分級使用和安全,以滿足不同企業對智能服務的個性化需求。建議重點研究應用示范企業如何應對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和合規挑戰的能力,如何優化企業知識產權布局和管理效率,尤其要針對鏈主企業的供應鏈保護需求開展應用示范。此外,還可針對中小型企業的創新保護和資源有限性,基于企業出海知識產權安全風險評估開展應用示范。可以面向鏈主企業和中小型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個性化智能服務,以提高我國出海企業知識產權風險防控能力。
(作者為湘潭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