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一篇來自著名媒體公號的10萬+網絡熱文,解釋這次極端大風過程的原因,大部分說的還是很好的,但可惜有一個低級錯誤硬傷,另有一個這次沒錯但可能下次會錯的點,本文借此來簡單說說大氣物理的一點基礎知識。
1、“這次大風前,中國北部有明顯的升溫過程,如4月10日北京最高氣溫達到了27℃。這既是源于太陽曝曬,也因為冷空氣南下,擠壓了本地氣團,空氣密度驟然增加,就像被子蓋得厚了,有鋒前增溫效應。”
解:這是個超級巨大的低級錯誤!
沒有邊界的大氣流體是不可能被另一大團沒有邊界的大氣流體擠壓的。不信試試用打氣筒或者針筒,把底部去掉然后推動活塞,看看空氣跑得有多快,看看能讓被推動的空氣密度增加不,要知道這個推者還不是氣體而是活塞,而這個管子里被推的空氣還是被圍住了大部分邊界的,沒邊界的你想想。
所以水平運動中暖氣團可以被冷空氣推動,但被擠壓而增加密度是絕對不可能的。暖氣團想要增大密度必須有垂直下沉運動,可暖空氣已經在地面了又往何處下沉呢?這個說法完全違背了最基本的物理規律,是對大氣物理缺乏基本認知的想當然,源自于對所謂“鋒前增溫”現象完全不能理解、卻又非要解釋、從而強行創造出來的說法(所謂“鋒前增溫”現象的正確解釋可參考本號過往文章)。
2、“尤其是,冷風翻越太行山,冷空氣趁勢下沉,又增加了風勢。
解:這個說法需要謹慎,它的成立條件比較苛刻,能不能達成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多數時候達不到,但這一次粗略推測確實是達到了。
要理解這個問題有難度,因為存在一些“反常識”的物理知識點,試講如下。
通常來說山上空氣雖然溫度比平原低,但山上空氣也更稀薄(氣壓更低),實際的密度比平原空氣小,當山上的低密度的風沖進山下高密度空氣時會被高密度空氣壓縮而增溫,絕大多數時候都會增到比山下空氣更暖,以至于即便壓縮之后密度仍然比山下空氣小,于是會受到推回山上的力作用而減速。
下圖是說明空氣隨高度變化時氣壓和溫度的變化規律, 2025年4月11日20時北京觀象臺的探空觀測,藍色線條是測得的各高度空氣溫度,斜紅線是干絕熱直減率線,代表空氣升降時必然遵守的氣壓和溫度變化規律。
整個探空測得的要素如下表中數值:比如海拔499米空氣,空氣溫度19.9℃,氣壓是941.7百帕;地面是最上排數據,即測站海拔是34米,氣溫23.6℃,氣壓994.6百帕。
所以,只有山上空氣足夠冷,冷到下沉壓縮增溫之后依然比平原冷才可以實現“俯沖”,這時候它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布拉風”。
至于本次過程,由于冷空氣很強,從觀測資料看,應該是達到條件了。11日晚間冷空氣剛好正沖下山的是時間大概是22時,粗略的推演情形如下圖所示,看起來是達成了“布拉風”了:即冷空氣可以俯沖而下。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推演是非常粗糙和近似的,真實自然遠比這個復雜。
---全文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濤淘風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