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時“首劑加倍”這一概念您或許有所耳聞,但某些藥物卻恰恰相反,需要首劑減量,以規避潛在的毒性或過度反應。
那么,究竟哪些藥物需要首劑減量?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哪些人群又需要特別留意呢?
接下來,我們將詳細梳理需要首劑減量的藥物。
為何需要首劑減量
藥物蓄積風險較高
對于代謝緩慢或治療窗狹窄的藥物,若首劑使用常規劑量,可能會導致藥物蓄積并引發中毒反應。
預防首劑效應
某些藥物(例如降壓藥)在首次使用時可能引發嚴重的低血壓,導致頭暈、暈厥,甚至休克等不良反應。
肝腎功能減退
老年人、慢性腎病 / 肝病患者藥物清除率下降,首劑常規劑量可能導致血藥濃度過高。
藥物敏感性增加
部分人群(如兒童、孕婦)對藥物的受體親和力或中樞神經系統敏感性更高。
需要“首劑減量”的常用藥物清單
心血管系統藥物
ACEI類降壓藥(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原因:可能引發“首劑低血壓”,尤其是脫水或心衰患者。
建議:首劑減半,夜間服用,以降低跌倒風險。
α1受體阻滯劑(特拉唑嗪、多沙唑嗪)
原因:首劑易致體位性低血壓甚至暈厥。
建議:首劑為常規量的1/4-1/2,睡前服用。
抗心律失常藥 ( 胺碘酮 )
原因:半衰期極長(約40天),易在體內蓄積,導致心臟毒性。
建議:首劑量需根據病情調整,心衰患者需減量。
抗菌藥物
萬古霉素
原因:腎毒性風險,尤其腎功能不全者易蓄積。
建議:首劑量需根據“肌酐清除率”調整,腎功能不全者首劑減至常規量的50%以上。
兩性霉素B
原因:首劑易致“高熱、寒戰甚至休克”等輸液反應。
建議:首劑先從小劑量1mg測試,無反應后再緩慢增加劑量并緩慢滴注。
神經系統藥物1
帕金森病治療藥(左旋多巴)
對于代謝緩慢或治療窗狹窄的藥物,若首劑使用常規劑量,可能會導致藥物蓄積并引發中毒反應。
阿片類鎮痛藥(如嗎啡、芬太尼)
原因:未耐受者易致呼吸抑制。
建議:老年或肝損患者首劑減半。
抗凝藥物
華法林
原因:起效慢且個體差異大,過量易致“消化道出血”、“腦出血”。
建議:首劑通常2.5-5mg(而非標準5-10mg),密切監測INR值,根據INR調整。
免疫抑制劑
環孢素、他克莫司
原因:治療窗窄,易致腎毒性。
建議:肝腎功能不全者首劑減量30%-50%。
其他
甲氨蝶呤(大劑量化療時)
原因:腎排泄為主,蓄積風險高。
建議:腎功能不全者首劑需大幅減量。
需要“首劑減量”的特殊人群
老年人:代謝慢,易蓄積中毒,建議多數藥物從低劑量起始。
肝腎功能不全者:需根據GFR或Child-Pugh評分調整。
低體重或虛弱患者:需按體重(如mg/kg)計算劑量。
從未服用過某些藥物的患者:如首次服用降壓藥,需警惕“首劑效應”。
溫馨提示
藥物首劑減量并非意味著“劑量不足”,而是旨在實現“更安全的起效”,這是優化療效與安全性的關鍵策略。對于這類藥物,通常采用“起始劑量低,緩慢調整”的用藥原則,尤其針對高風險藥物或特殊人群。在用藥前,務必咨詢醫生或藥師,切勿自行調整劑量。
審稿專家: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 副主任藥師 安薇
作者: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 主管藥師 田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