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來一次,我肯定不會給他治。”2024年,陶勇醫生在一次訪談中平靜地說出這句話時,全網嘩然。
這位曾因醫鬧事件被砍21刀的天才醫生,為何會對患者說出如此決絕的話?
時間倒回2020年1月20日,北京朝陽醫院的眼科診室里,陶勇正為一名高度近視患者復查。
突然,患者崔振國抽出菜刀,瘋狂砍向他的頭部和雙手。
陶勇本能用左手擋刀,卻導致左手神經、血管、肌腱多處斷裂,顱骨碎裂,失血1500毫升。
這場持續數分鐘的追殺,最終讓陶勇的左手永遠失去了握手術刀的能力。
諷刺的是,砍傷陶勇的崔振國,正是他親手從近乎失明中“搶”回來的患者。
崔振國是一名先天性高度近視患者,雙眼視力幾近失明,輾轉多家醫院均被拒絕手術。
陶勇接診時,他的視網膜“像被膠水黏住一年的衛生紙”,手術難度極高。但陶勇沒有退縮:“我不治,他只能瞎?!?/p>
手術臺上,陶勇忍著腰椎間盤突出的劇痛,耗時兩小時完成了這場“奇跡級”手術。術后,崔振國的視力從0.02恢復到0.4,能獨立生活。
然而,崔振國卻因未完全復明而心生怨恨,多次索要賠償未果后,最終舉刀相向。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他的絕望?!碧沼潞髞碓跁袑懙?,“但理解不是原諒。”
陶勇的左手曾是全國眼科領域的“黃金左手”。他主攻的葡萄膜炎和骨齒人工角膜移植手術,是國內頂尖技術——全國僅兩位醫生能完成,另一位是他80歲的導師。
他曾用這雙手為1.5萬名患者重見光明,包括艾滋病患者、貧困農民,甚至自掏腰包為患者墊付手術費。
但崔振國的21刀,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左手神經損傷導致他無法感知溫度,連系口罩都需他人幫助;復健時,醫生需生生撕開他新生的瘢痕,痛苦堪比“極刑”。
最終,他無奈領取了殘疾證,調侃道:“我領證了,不過不是結婚證?!?/p>
左手殘疾后,陶勇一度陷入絕望。但他很快找到了新方向——用科技與公益延續“光明使命”。
他牽頭研發AI眼底篩查系統,僅需半小時培訓,志愿者即可用手持設備拍攝眼底照片,AI算法能快速識別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等致盲疾病。
這項技術已在云南、廣西等偏遠地區推廣,預計每年可挽救4000人免于失明。
一名山西男孩因反復視網膜脫落僅剩0.2視力,陶勇放棄手術,聯合清華團隊開發智能眼鏡,讓他戴上后視力提升至1.0,最終考上醫學院?!罢l說治病一定要開刀?”陶勇笑道。
他發起“光盲計劃”,為經濟困難的18歲以下眼疾患者提供資金援助;推動盲人就業培訓,打破“盲人只能做按摩師”的刻板印象。
遇襲后,陶勇在ICU收到上千束匿名鮮花,患者家屬甚至從賣報紙攢下的生活費中轉賬1000元給他。
這些溫暖讓他選擇放下仇恨:“如果我只看到玫瑰的刺,就永遠聞不到花香?!?/p>
但他也清醒地呼吁完善醫療環境。2024年,他公開手部疤痕照片,呼吁加強醫院安保、嚴懲暴力傷醫。
如今,他所在的診室增設了逃生門,但他更希望這扇門永遠用不上。
現在的陶勇,微博粉絲超百萬,出書、演講、上綜藝,甚至客串脫口秀:“兇手砍得那么準,不正說明我手術成功了嗎?”
他調侃自己成了“醫學界李佳琦”,但直播不為帶貨,只為科普眼健康知識。
2025年,他再次站上手術臺——盡管左手仍會顫抖,但團隊協作讓他完成了數臺高難度手術?!耙粋€人的手會抖,一群人的手能托起生命?!?/p>
陶勇的故事,是一曲關于人性韌性的贊歌。他從至暗時刻中走出,用科技、公益和黑色幽默重構了醫者使命。正如他在《目光》中所寫:“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個人的臉龐?!?/p>
而對普通人而言,這個故事或許能讓我們多一份對醫生的理解:他們無法承諾100%治愈,但一定拼盡全力。
畢竟,醫者的初心,從來與英雄主義無關,只是對生命的樸素敬畏。
本文作者 | 老A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