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張菁娟】面對“善變”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努力與俄羅斯能源脫鉤的歐洲正考慮重新購買俄氣。
據路透社14日報道,在2022年至2023年能源危機期間,美國液化天然氣在一定程度幫助填補了俄氣退出導致的歐洲供應缺口。但隨著特朗普動搖二戰后建立的歐美關系,并將能源作為貿易談判籌碼,歐洲企業開始警惕對美國的依賴成為軟肋。
在此背景下,歐盟大型企業的高管們開始發表一年前還無法想象的話:進口一些俄羅斯天然氣,包括從俄羅斯國有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進口天然氣,可能是一個好主意。
俄烏沖突爆發后,歐盟對俄羅斯實施全面的經濟制裁,其中包括放棄購買俄羅斯能源。歐盟曾承諾在2027年前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如今重新購買俄氣的想法意味著歐洲需要作出重大的政策轉向。
報道指出,歐洲目前的選擇有限。其與液化天然氣巨頭卡塔爾擴大供應的談判已陷入僵局,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雖已加快,但仍不足以讓歐盟感到安全。
“如果烏克蘭實現和平,俄氣年供應量可能恢復至600億立方米,甚至700億立方米。”法國能源集團Engie執行副總裁奧洛(Didier Holleaux)告訴路透社。
法國政府擁有Engie的部分股份,該公司曾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的最大客戶之一。奧洛說,俄氣未來或能滿足歐盟20%至25%的需求,低于俄烏沖突前40%的占比。
法國石油巨頭道達爾能源公司負責人普亞納(Patrick Pouyanne)則警告歐洲不要過度依賴美國天然氣。
他稱,“我們需要多樣化,多供應渠道,而不是過度依賴一兩個供應來源。歐洲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從俄羅斯進口1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了......但我敢打賭,進口量可能會達到700億立方米。”
德國需要俄氣,“不能再等了”
法國擁有大量的核能,已經成為歐洲能源供應最多樣化的國家之一。而在俄烏沖突爆發前一直嚴重依賴俄氣來推動其制造業發展的德國,現在面臨的選擇更少了。
德國東部的萊烏納化工園區是德國最大的化工園區之一,陶氏化學和殼牌等公司都在這里建有工廠。俄羅斯此前通過北溪管道滿足當地60%的天然氣需求,但該管道已于2022年被炸毀。
萊烏納化工園區運營商InfraLeuna總經理岡瑟(Christof Guenther)說:“我們正處于嚴重危機之中,不能再等了。”
他表示,德國化工行業已經連續五個季度裁員,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重新開放俄氣管道比目前的任何補貼計劃更能降低價格。”
但他補充道,“這是一個禁忌話題。許多同事都認為有必要重新使用俄氣。”
萊烏納化工園區的工廠 路透社
萊烏納化工園區一家中型石化制造商Leuna-Harze總經理保爾(Klaus Paur)也表示,他們需要俄氣,需要廉價能源,無論該能源來自何方。
勃蘭登堡州經濟部長凱勒(Daniel Keller)說,該行業希望聯邦政府能夠找到廉價能源。勃蘭登堡州是施韋德特煉油廠的所在地,該煉油廠由俄羅斯石油公司共同擁有,但由德國政府托管。
凱勒表示,“我們可以想象,在俄烏沖突結束后,俄羅斯石油將恢復進口或運輸。”
美國液化天然氣或成為“地緣政治工具”
2024年,美國天然氣占歐盟天然氣進口量的16.7%,僅次于挪威的33.6%和俄羅斯的18.8%。在今年年初烏克蘭中止俄羅斯天然氣的過境運輸業務后,俄羅斯天然氣對歐盟出口進一步縮水,俄氣的份額今年或降至10%以下。剩下的主要是來自俄羅斯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商、私營集團諾瓦泰克出口的液化天然氣。
特朗普上周(4月7日)曾指責歐洲國家沒有購買足夠的美國商品,他認為向歐盟出售能源將成為美政府消除與歐盟貿易逆差的重點。
“歐盟對我們很不好,”他說,“他們將不得不從我們這里購買能源,因為他們需要能源,他們也必須從我們這里購買。他們可以購買(能源),我們就可以在一周內削減3500億美元(逆差)。”
報道稱,由于特朗普希望歐洲降低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歐盟正準備購買更多的美國液化天然氣。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將需要更多的液化天然氣。”歐盟貿易專員塞夫佐維奇(Maros Sefcovic)上周表示。
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員米特羅娃(Tatiana Mitrova)同時指出,關稅戰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歐洲對依賴美國天然氣的擔憂。
米特羅娃補充說:“越來越難將美國液化天然氣視為中性商品。在某種程度上,它可能成為一種地緣政治工具。”
全球風險管理公司首席分析師拉斯穆森(Arne Lohmann Rasmussen)說,如果貿易戰升級,美國可能會限制液化天然氣的出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歐盟高級外交官對此表示贊同,他說,沒有人能夠排除特朗普政府“使用這一杠桿”的可能性。
荷蘭國際集團大宗商品戰略主管帕特松(Warren Patterson)認為,如果美國國內天然氣價格因工業和人工智能需求上升而飆升,美國可能會減少對所有市場的出口。
2022年,歐盟為自己設定了一個不具約束力的目標,即到2027年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然而,歐盟已兩次推遲公布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計劃。報道稱,歐盟委員會發言人拒絕對上述公司的言論發表評論。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