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這個詞其實并不新鮮,早在1987年夏天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已誕生。當詹姆斯·沃麥克、丹尼爾·瓊斯等人組織的團隊研究豐田/本田制造系統時,發現它與傳統大批量生產的差異:
1) 較少的人力來設計與制造產品,并且提供產品的售后服務;
2) 較少的投資來實現相同的產能;
3) 較少的不良品以及返工;
4) 較少數目的供應商,但卻有更強的生產能力;
5) 較短的時間和較少的人力,來完成從概念到生產、從接單到交付、從問題到維護的過程;
6) 較少的庫存;
7) 較少的安全事故。
“精益”這個詞應運而生,它意味著追求更少的投入實現更大的產出。這個理念看起來過于簡單,以致于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而很少深入去理解和研究,到底如何才能“精益”?
改善是精益的主旋律。我所服務的一家企業,早些年(大約在2003年)就有接觸到精益生產,然后零零星星進行著改善,但真正談得上推動精益改善,是在2018年下半年,從某個工廠的包鋁工序連續流改善開始,然后從工序到生產線,從生產線到車間/工廠,從工廠逐步擴展到整個制造系統。隨后開展兩年的時間,在工廠端的精益改善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不少改善后的生產線、生產車間較改善前,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生產周期減半,場地減半,不良率降低30%,改善效果顯著。借助精益改善的開展,企業培養了一批懂改善,能做改善的改善型人才,播下了改善的種子。
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企業內各基地、各工廠的改善能力還參差不齊;改善型領導和人才還少得可憐;改善還只局限在工廠端,供應端、研發端、銷售端、運營端可能有人還會納悶精益是個什么東西,這些制造的都在搞些什么,希望不要對我有影響這樣的心態;或者有些人認為精益改善就是一些小打小鬧,登不上臺面。如此種種,如果不能再進一步,精益改善將很大可能淪為一陣風,就看這陣風能刮多久而已。
現在各個行業、很多企業也在學習精益、踐行精益,嘗試推動精益轉型,但成功轉型的企業鳳毛麟角。大部分都在熱火朝天的改善活動后,只剩下一地雞毛。精益首先是一種理念,然后是一種方法,最后是一種文化。如果不能正確的理解精益,精益只會淪為運動。只有把精益與企業戰略結合起來,更多的人去了解精益改善,從而促進在企業的全流程(不只在制造系統),更多的人團隊協作實踐改善,真正把改善融入工作當中(Kaizenis our way of life),形成一個學習型組織,精益才可持續。
精益思想:端到端的協同改善
精益的意圖其實很清晰:
1) 挑戰自己,將缺點壓縮一半,將優點增加一倍,引跑競爭賽道,不斷向競爭對手施加壓力;
2) 創建一個“問題優先”的文化,解決問題才能有所改進;
3) 釋放產能以開發新的產品和/或服務。
基于這樣的意圖開展精益改善,從而實現:
? 提升產品的感知質量驅動銷售(并降低成本);
? 改善工作的強度降低總成本;
? 新產品引入(來自釋放的產能和更高的靈活性)是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 縮短全流程生產周期增加利潤并產生現金。
通過持續的精益改善,為客戶更好地創造價值,從精益生產到精益企業,助力持續增長。正如《精益戰略》一書所言:“精益所做的就是幫助你改寫你的行業、企業和工作,以及你自己的故事,持續改善,直至完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