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熱 流 | 鄒雨辰》
清明時節的深圳還是陰冷而濕潤的,仿佛水霧揉動著肌膚。鄉間祠堂邊的小池應該比春節時充盈些了。蘆葦叢橫臥著,斜睨著,像醉倒的人。老墻已經和天空融在一起,一片灰藍色的斑塊。
院子角落是一根矗立了不知多少年的鋼管,比肩墻外的老樹,往后還會不知道再矗立多少年。春節時會掛上轟鳴而漫長的鞭炮。倘若是小時候,不論是父母,抑或是親戚這會兒總有人突然過來幫我捂住耳朵。溫暖的手心能讓我感受到臉上解凍的汗毛。
進入正堂先是四水歸堂的設計。雨露靜悄悄地掛在瓦片上,時而漏進天井里。磚砌的井口裹上油綠而黏膩的苔蘚,泛出啞光,冗綴塵垢。
在室內窩久了錯以為祠堂里也暖和,其實寒冷早驅使著“高傲地”依舊短袖出門的我趕緊把一些供品的塑料膜撕開。仿佛“運動”一下能更暖和似的。貢品是常規的白切雞、豬肉、米餅、茶酒……父親點燃三根紅燭插在宋狀元遠祖的牌位前,這是最高的牌位,緊接著是“本堂地主”。我則需把紅燭插在天井邊的“地主”牌位前。我猜想著“地主”是“土地神”的意思,但沒有開口問。我與父親都保持著默契,只鳥鳴會霎時間劃開冷寂。
墻上是一大排香爐,我挨個插上五根香。幾縷飄渺的群青色煙霧將香氣填滿正堂后又順著天井的方向流向屋頂。還在我沉浸時,父親便喊我去跪拜牌位了。大抵是因為從小聽著飯桌上的長輩爭論,沒有刻意學客家話也聽得懂父親的禱告詞。我渴望做一個了解廣東各文化尤其方言演化過程的人,有一股文脈牽動著我做各種資料的搜集和學習,當然也包括和朋友討論和記錄。
一粒粒灰燼被風吹出門外,勾起我小時對玩火的某種渴求。一個天性未盡的人,哪里會不喜歡玩火呢?看著紙從彩色變成灰白而松軟的碎屑,熱情洋溢的火焰隨著木棍的翻動竄出火盆。長輩會害怕燒傷事故而讓孩子站在一旁看著,這次父親像聽見心里話似的主動把棍子遞給我。
熱流從手心爬上手臂,到脖頸、腰身,最后到我的臉頰與心胸。每一根汗毛都開始運轉,浮動。
“哇,來把這大豪宅燒過去。”父親笑著說。
豪宅當然是紙做的,看起來甚至有些戲劇性。其實還有“西裝”、“金條”、“仆人”……看來活著的時候是包租公、包租婆,在地底下也得是包租公、包租婆。
祠堂里什么都沒有,只有我、父親和一團火。可祠堂里也什么都有,有祖先、和一股夢想的熱流綿延至今。一個對抗命運的夢,驅散后輩面對挫折時消極的心理。一個曲水流觴的夢,努力將人稱之為“集體記憶”、“文化”之類的東西釀成一壺醇香的酒,保存到孩子終于成人時的宴會上喝。
“見到你最近在做各種學習研究爺爺很高興,我認為學習這方面將來是很有希望的……”爺爺自己也是這般的人,我更覺得自己在冥冥之中走上和他同樣的道路。雖然我認為他只知道我喜歡看族譜和縣志、聽他絮絮叨叨一大堆年輕時深圳的故事。但他確實眼里又燃起某種希望。
這夢的酒杯終于順水流到我的面前了,我一飲而盡,陶醉不知東方之既白……
作者簡介
鄒雨辰,深圳坪山人,現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高級中學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