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消息,由于特朗普政府大幅提高關稅后,高盛經濟學家下調了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全球增長預期,該行周一宣布下調今年鋁價預期。高盛在報告中稱:“我們預計 2025 年第三季度鋁價將跌至月均 2000 美元 / 噸的低點。”
核心數據與動態:
1.短期價格調整
2025 年 12 月鋁價預期從此前的 2650 美元 / 噸下調至 2300 美元 / 噸,較當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價(2392 美元 / 噸)仍有 3.8% 的下行空間。
2025 年全球鋁市場從之前預測的 7.6 萬噸短缺轉為 58 萬噸過剩,反映需求疲軟。
2.需求端壓力
全球鋁需求增速從 2025 年的 2.6% 下調至 1.1%,2026 年從 2.4% 微增至 2.3%,主因特朗普關稅沖擊全球 GDP 增長。
3.長期預期修正
2026 年 12 月鋁價預期從 3100 美元 / 噸降至 2720 美元 / 噸,2027 年均價 2800 美元 / 噸,市場將再次轉入 72.2 萬噸短缺。
鋁價下跌背后的 “關稅沖擊波” 與全球制造業困境
高盛對鋁價的大幅下調,不僅是對金屬市場的一次估值修正,更是特朗普關稅政策沖擊全球產業鏈的風向標。這場由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價格震蕩,正暴露制造業在 “關稅寒冬” 中的脆弱性。
1. 關稅政策的 “需求絞殺” 效應
制造業的雙重打擊:鋁作為 “工業萬金油”,60% 用于交通運輸(汽車、航空)和包裝行業。特朗普對鋼鐵、鋁制品加征 25% 關稅,直接導致美國汽車生產成本上升 8%,迫使通用、福特等車企削減鋁制部件使用量16-15。2025 年一季度美國汽車產量同比下降 12%,拖累鋁需求增速腰斬。
中國需求的 “連鎖反應”:中國占全球鋁消費的 55%,高盛下調中國增長預期至 4.5%,疊加國內房地產調整,建筑用鋁需求下降 9%。這種 “美中雙殺” 讓鋁價失去兩大支撐點。
2. 全球供應鏈的 “重構之痛”
產能過剩的自我實現:2024 年以來,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印尼)為規避關稅,將鋁加工產能擴張 15%,但 2025 年特朗普對東南亞鋁制品啟動反傾銷調查,導致新增產能瞬間過剩。高盛預測的 58 萬噸盈余,本質是全球供應鏈錯配的量化呈現。
新能源領域的 “意外傷”:盡管鋁在電動車電池殼體、光伏支架等新能源領域需求增長 18%,但不足以抵消傳統制造業萎縮。2025 年新能源用鋁增量僅 12 萬噸,遠低于汽車、建筑領域減少的 45 萬噸。
3. 大宗商品的 “政策定價” 時代
金融市場的警惕信號:LME 鋁價波動率指數(ALVOL)升至 25,為 2022 年俄烏沖突以來新高,反映投資者對關稅長期化的擔憂。高盛此次下調,實質是對 “關稅不確定性溢價” 的擠兌。
產業政策的 “左右手互搏”:美國一邊通過《通脹削減法案》補貼電動車用鋁,一邊對進口鋁征收重稅,導致本土鋁企(如美國鋁業)庫存積壓 30 萬噸,陷入 “政策套利” 困境。
4. 后關稅時代的 “鋁市新平衡”
價格周期的 “長痛與短痛”:高盛預計 2025 年鋁價筑底后,2027 年因新能源需求爆發和產能出清重回短缺,但峰值較此前預測低 12%。這意味著鋁企需經歷兩年 “低利潤寒冬”。
全球化分工的 “不可逆性”:盡管特朗普試圖重塑制造業回流,但鋁土礦開采(中國占全球進口的 60%)、電解鋁產能(中國占 57%)的全球化分布,決定了關稅只能制造短期波動,無法改變長期供需格局。
結語
高盛的鋁價報告,是一份關于全球化與保護主義的 “壓力測試” 成績單。當關稅大棒砸向工業金屬,受傷的不僅是價格曲線,更是全球制造業的協同網絡。對于鋁行業而言,唯有加速向新能源、輕量化領域轉型,才能在 “關稅颶風” 中找到新的錨點。而對政策制定者來說,或許該思考:當鋁價的 “溫度計” 顯示全球增長高燒不退時,保護主義究竟是退燒藥,還是止痛片?畢竟,在工業金屬的江湖里,從來沒有孤立的價格戰,只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產業鏈戰爭。
參考:https://finance.yahoo.com/news/goldman-sachs-cuts-aluminium-price-142952787.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