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演員許鵬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宣布結束7年演藝生涯,回到山東青島老家幫爺爺娛樂圈的遮羞布。
視頻中,許鵬穿著褪色的布衫,在嘈雜的集市上熟練地擺弄電子秤。首日營業就遭遇"社會性死亡":一位老大爺反復試吃橘子后,硬是砍價到低于進價,買走兩斤還"順走"一個,臨走前不忘質疑"你這秤準嗎"。這筆首單生意,讓科班出身的演員直接虧損。面對鏡頭,許鵬卻笑得坦然:"比被導演罵還難?至少這里不用賠笑臉。"
"每天試戲3個劇組,7年只存下3萬塊",許鵬在視頻中自曝行業潛規則。有劇組副導演曾明示"加戲需要特殊表示",選角導演暗示"陪投資方吃飯",這些灰色交易讓他心灰意冷。更令他絕望的是,爭取到男三號角色后,卻因拒絕"帶資進組"被臨時替換。這些經歷在評論區引發共鳴,網友"戲子多秋"留言:"橫店飄著三萬個許鵬,有人堅持就有人清醒。"
許鵬的遭遇折射出行業深層矛盾。一方面,影視工業需要"腰部演員"支撐,但資本追逐頂流導致資源高度集中;另一方面,科班演員的培養體系與市場脫節,中戲每年輸出數百畢業生,能站上A級制作的不及5%。數據平臺顯示,近3年橫店注冊群演超10萬,日均收入不足200元,而頭部演員片酬仍動輒千萬。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演員"正在覺醒。去年,《狂飆》張頌文蟄伏19年爆紅后自述"曾被劇組丟在沙漠",影帝富大龍送外賣維持生計的故事也多次登上熱搜。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行業真相:當藝術追求讓位于資本游戲,當演員尊嚴被物化為"商品",選擇退場或許比妥協更需要勇氣。
許鵬的秤桿上,稱量著兩種人生:一端是虛無縹緲的明星夢,一端是腳踏實地的煙火氣。他的選擇無關成敗,而是對"何為成功"的重新解構。當我們在菜市場看見這位前演員時,或許該思考:究竟是該敬佩他堅守本心的勇氣,還是該反思那個逼走人才的行業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