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石首市檔案館的將星名錄中,夏耀堂的名字鐫刻在1955年首批開國少將的序列里,這位從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走出的紅軍將領,用半生戎馬詮釋了何為"忠誠的戰(zhàn)士",他的革命足跡跨越洪湖赤衛(wèi)隊的蘆葦蕩、長征路上的雪山草地、西北大漠的剿匪戰(zhàn)場,最終定格在新中國國防建設的藍圖上。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開國少將夏耀堂的故事。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國共兩黨合作進行了北伐戰(zhàn)爭,然而就在北伐取得重大勝利成果之際,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相繼背叛革命,并對共產黨人實行白色恐怖政策,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我黨沒有放棄對革命的信仰,提出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策略,大大小小的根據地在全國各地建立起來,形成燎原之勢。
進入到三十年代,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轉戰(zhàn)于荊襄大地,開辟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一心向往革命的夏耀堂在1931年報名參加紅軍,1931年3月,賀龍領導的紅二軍團改編為紅三軍,夏耀堂在紅三軍九師擔任糧秣科科長。
當時紅三軍廣泛活動于湘鄂川邊,幾乎每天都在打仗,部隊糧食難以供給,夏耀堂主動帶領一個排打“洞子”弄糧食,他們爬上懸崖峭壁,鑿開洞口,往洞里灌辣水,迫使敵人棄洞逃跑,于是我軍獲得大量的糧食,保證了部隊的供給,不得不說,在后勤方面,夏耀堂是一把好手。
在此期間,夏耀堂獨創(chuàng)"三色賬簿"管理制度,即黑色登記繳獲物資、紅色記錄分配情況和藍色追蹤剩余存量,這套戰(zhàn)時物資管理體系,保障了紅軍在極端困難條件下的后勤供給,夏耀堂因此被賀龍稱贊為"經濟戰(zhàn)線上的神槍手"。
1935年,夏耀堂跟隨紅二方面軍進行了長征,時任供給部長的夏耀堂展現出卓越的統(tǒng)籌能力,為紅軍順利轉移到陜北打下了基礎。
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夏耀堂被編入八路軍120師,繼續(xù)跟隨老首長賀龍,先后擔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供給主任與獨立第1旅供給部部長,在此期間,夏耀堂帶領戰(zhàn)士全面開展大生產運動,到抗戰(zhàn)勝利時,獨立第1旅積累的資金達5萬余銀元,被稱為“富一旅”。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夏耀堂先后擔任西北野戰(zhàn)軍第1縱隊供給部部長、第一兵團后勤部長等職務,保障了部隊的物資供應,為西北地區(qū)和西南地區(qū)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后,夏耀堂繼續(xù)留在部隊工作,擔任西北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蘭州軍區(qū)后勤部部長等職務,在總后勤部舉行的歷次演習和業(yè)務考核中,夏耀堂的成績名列前茅,1955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首次授銜中,夏耀堂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
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建國后長期辛勞的工作,給夏耀堂的身體造成巨大的損耗,這讓他不得不在1959年主動選擇離休,1972年,夏耀堂在西安病逝,終年64歲。
夏耀堂用41載的革命生涯證明:真正的軍人榮耀不在于胸前的勛章,而在于永葆對信仰的忠誠。在強軍興軍的新征程上,這種精神依然閃耀著跨越時空的光芒,在這里,向夏耀堂將軍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