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美商務部長所說的“”中美已通過中間人就關稅問題初步接觸”的問題呢?
中美就關稅問題恢復接觸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積極信號,但其復雜性和潛在挑戰需要全面研判。
這條新聞有幾個值得琢磨的點:
一是消息是美方透露的,中方目前沒有正面回應。
二是中間人是誰?
三是初步接觸形成的初步想法是什么?
四是動因是什么?未來如何走?
所以,我們可就此四個問題做些分析。
首先要問動因是什么?
這必須從兩方面來說,中美都必須有意愿做下來談,在意愿的背后是現實考慮。
從美方來說,現實壓力會促使美國必須冷靜對待關稅問題。關稅施行后,美國民眾勢必面臨高通脹壓力,如果解決不好,持續的高通脹必然迫使美方尋求降低消費品關稅,事實上,這一現象已經出現端倪,譬如美宣布電子產品不在關稅之列,是特朗普現實壓力下的選擇。
從中方來說,硬剛美國也是策略需要,但從現實而言,中國的出口企業必將面臨巨大壓力,外貿壓力徒增會使部分企業難以支撐,企業關閉和就業壓力增大會進一步增加經濟下行風險。
當然,還有第三點,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企業界對于中美脫鉤的實際抵觸 在顯現,這些都是現實問題。
事實上,供應鏈是一個復雜話題,重構成本如何解決?其實并不容易。
二、初步接觸會談什么呢?
談判路徑可能有三點。
一是雙方默契地技術性先行。
可能會從具體商品的關稅豁免譬如醫療設備嬰兒用品等幾個點切入,暫時會回避敏感領域。
二是試探性的程序性突破。
雙方建立通道,譬如先建“關稅豁免快速審批通道”這樣的機制,然后再考慮后期的機制化安排。
三是非對稱性的讓步。
譬如中方或會在農產品采購、金融開放領域提供增量,美方也會做某些讓步換取信任,為關稅回調打好基礎。
三、可能會達成的階段性成果。
在你來我往但是足夠彰顯誠意的基礎上,還會達成這樣的成果。譬如:
1. 關稅延期執行,部分加征關稅暫緩實施。
2. 排除清單擴容,各自公布新的關稅豁免商品目錄。
3. 爭端解決機制的建構,會重啟中美商貿對話渠道的制度化運作。
四、結構性障礙可能會存在很長時間。譬如
1. 美國對華定位不變,仍然將科技遏制與產業鏈重組作為重點并推進,301調查等工具也不會被放棄。
2. 產業競爭依然會深化,新能源及半導體等領域的補貼競賽還會持續。
五、未來如何走?
其實可以做一些中長期判斷。
譬如持續進行有限解凍,關稅減免的領域會慢慢擴大,甚至在中期選舉窗口期將某些領域的關稅降到更低點,協議越來越多。
再譬如,某些領域會進行技術性脫鉤,對于高科技領域的限制可能會被強化,形成了消費品松綁但關鍵技術管制更嚴的格局。
有可能,這一雙規格局會被長期運行。
美方說初步接觸是通過中間人進行的,那么這個中間人會是誰呢?
這個角色可能是國際組織,如聯合國,WTO,第三方國家,甚至不能排除某個全球行業代表。
總之,雙方的當前接觸,其意義更多體現的是有效管控而非雙方的戰略轉向。
雖然雙方進行全面協議的可能性很低,但在穩定宏觀經濟基本面、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維持跨國企業運營等方面存在著利益交匯點,這也是雙方緩和關系的重要突破口。
我們可以設想未來6-12個月的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可能會成為檢驗兩國能否建立競爭加合作的關鍵觀察期,其進展狀況可能會直接影響全球經濟,影響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速度與成本。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