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技創新推動構筑研究型醫院,技術攻堅助力建設“健康中國”。
在科技創新的征程中,逸仙人始終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國家隊”醫院在醫學創新領域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前沿醫療技術和科學技術攻關創新。
近期,我院舉辦了2024年度臨床醫療新技術評比大賽,評選出內科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外科組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5項。這些獲獎項目不僅體現了我院在臨床醫療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更是逸仙人在醫學創新道路上不懈追求的體現。
從本期起,逸仙君將帶大家走近本次新技術評比大賽中的獲獎項目,介紹創新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突破與亮點,見證逸仙人在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型醫院”征程中的堅實步伐。
新技術名片
技術名稱
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的臨床應用和推廣
團隊介紹
科室:心血管內科
首席專家:陳樣新
團隊成員:王景峰、周淑嫻、林茂歡、麥憬霆、楊瑩、邱瓊、鄭韶欣、鄧冰清
產生背景
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之一。在7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近10%存在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其發病率將進一步上升。若不及時治療,二尖瓣反流將導致心臟功能惡化,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據悉,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1年死亡率高達57%。傳統的外科開胸手術雖然是治療二尖瓣返流的金標準,但仍有約50%患者因年齡和合并癥的原因無法接受手術治療,特別是對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如心肌病或房顫引起的反流),外科手術的證據不足,且風險較高,許多患者因此失去了手術機會。未接受治療的患者1年和5年的總死亡率分別高達20%和50%。
近年來,隨著對二尖瓣解剖的深入理解以及導管技術的進步,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應運而生。多項國際大型臨床研究(如EVEREST Ⅱ、COAPT、RESHAPE-HF2)已經證實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在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該技術不僅能顯著降低心衰住院率、心血管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且療效不劣于傳統外科手術,而安全性更優,尤其適用于高齡、合并癥復雜的外科高危人群。
新技術亮點
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TEER)通過微創介入方式,利用導管將“夾子”精準植入二尖瓣反流部位,修復瓣膜功能,為無法接受外科手術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目前,該技術已被國際權威指南列為IIa類推薦療法,成為心臟瓣膜疾病治療領域的里程碑式突破。
新技術意義
我院心血管內科作為廣東省內首家獨立開展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的醫學中心,是華南地區手術量最大、經驗最豐富的中心,也是中國二尖瓣鉗夾術重要的培訓中心。
自2021年7月15日成功完成首例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手術以來,已累計完成60余例高難度手術,術后即刻效果顯著,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我院陳樣新教授是國內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領域的頂級專家,他不僅在院內帶領團隊成功開展手術,還積極推動該技術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普及,協助廣東省內的20余家醫療中心,以及廣西、湖南、江西、陜西、山東、新疆等省區的30余家中心開展該術式,極大地提升了區域內的醫療水平。
此外,我院還連續舉辦了10期“手術觀摩-帶教-理論”一體化培訓班,牽頭組織了兩項國內多中心臨床研究,多次作為中國瓣膜周手術演示直播的主要中心之一,向全國同行展示手術技巧和最新進展,為全國各地的醫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經導管二尖瓣鉗夾術的成功開展和推廣,不僅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療選擇,也標志著我國心臟瓣膜疾病治療邁入了微創時代。未來,我院心血管內科將繼續推動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使“逸仙經驗”在全國多地區成功復現,為更多患者帶去“心”希望。
來源:醫務科、心血管內科
責編:黃睿、房詩婷
初審:劉文琴
審核:歐陽霞、任毅
審核發布:楊建林
好看的話,不妨點擊分享給好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