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情緒失控的飆車,撞碎三個家庭的未來
2024年10月2日傍晚,景德鎮昌江大道上,31歲的胡先生抱著不滿周歲的兒子,牽著妻子王某的手,走向馬路對面的父母家。這是尋常的團圓飯,也是孩子一周歲前的最后一次出行。
然而,20歲的廖某某此時正與女友在特斯拉車內激烈爭吵。綠燈亮起時,他猛踩電門,車速14秒內飆至129公里/小時(超速3倍)。副駕的女友驚恐尖叫:“慢一點!”他充耳不聞。
撞擊前0.4秒的剎車已無意義。胡先生一家三口被撞飛,嬰兒甚至身首分離。監控顯示,廖某某下車后沒有救人,而是扶女友下車,淡定抽煙。這場“情緒駕駛”的代價,是三個鮮活生命的消逝。
失控的油門背后,藏著教育的致命漏洞
1. 情緒教育缺失:路怒癥背后是“情緒文盲”
廖某某的飆車,本質是一場情緒崩塌:與女友爭吵后,他將方向盤當作發泄工具。這讓人想起共青團在多所學校推廣的“我的情緒我做主”課程——教孩子用深呼吸、自我暗示化解憤怒。但顯然,廖某某從未學過這些。
“方向盤不是情緒發泄的開關,而是生命的守護鍵。”現實中,多少家長只教孩子考駕照,卻忘了教他們“情緒剎車”?當青少年權益講堂走進校園教孩子管理情緒時,那些輟學打工的“廖某某們”,卻成了教育的盲區。
2. 生命教育匱乏:超速3倍的背后是敬畏心的死亡
廖某某駕駛經驗僅1.5天,卻敢在鬧市區飆車。他的父親事后稱事故是“天災”,試圖用80萬“買斷”三條人命。這種對生命的漠視,像極了某些家庭教育的縮影:只教孩子如何“贏”,卻不教他們為何“停”。
“超速的不僅是車輪,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認知。”若廖某某從小被教導“過馬路的老奶奶可能是別人的全世界”,他是否會在踩下油門時多一份猶豫?
3. 責任教育斷層:一句“天災”撕開家庭教育的遮羞布
事故后,廖父提出“兒子出獄后給受害者父母養老”,卻堅稱悲劇是“無法控制的天災”。這種推卸責任的態度,暴露了家庭教育的致命傷——從未教會孩子“為自己的選擇買單”。反觀受害者家屬,即便痛失至親仍堅持追責,他們說:“我們要的不是錢,是公道。”這份對責任的堅守,恰恰照見了兩個家庭教育的云泥之別。
教育的救贖:從“情緒油門”到“生命剎車”
這場悲劇撕開一個血淋淋的真相:我們的教育,不該只在試卷上填滿分數,卻讓情緒、責任與敬畏心“裸奔”。
在山西臨汾的校園里,心理老師教孩子用“轉移注意力”“自我激勵法”管理情緒;在湖北黃岡的課堂上,孩子們通過游戲學習“對不良情緒說不”。這些課程看似微小,卻可能在某個瞬間,拉住一個即將失控的“廖某某”。
“每一條生命都是不可復制的孤本,每一次情緒失控都可能改寫他人的人生劇本。”當我們抱怨“路怒癥司機”時,是否想過:他們或許只是從未被好好教過,如何安放那顆暴怒的心?
別讓教育的虧欠,再制造下一個破碎的家庭
胡女士夫婦至今保留著兒子婚房里的獎狀、兒媳未喝完的半瓶水。他們說:“孫子差7天就一歲了,我們活著只為等一個公道。”這份執拗的堅持,何嘗不是對生命教育的無聲吶喊?
教育從來不只是學校的功課。它藏在父母對犯錯孩子的每一次引導里,藏在社會對“情緒文盲”的每一場救贖中。
“方向盤的背后,是人生的方向盤。教會孩子剎車,比教會他加速更重要。”
愿所有父母銘記:你可以不教孩子成為學霸,但一定要教他敬畏生命——因為馬路上擦肩而過的每一個陌生人,都是某人捧在手心的全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