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快報訊(通訊員 吳迪 記者 王瑞)“法官,我不是故意拖欠,實在是這兩年市場不好,拿不出那么多錢,沒辦法啊!”近日,家庭農場經營人老王滿臉愁容地向六合區(qū)人民法院張瓊法官解釋道。法官一邊聽著老王的訴說,一邊環(huán)視著忙碌的農場,大片的土地亟待翻新播種。原來,老王因市場波動,未能按時償還銀行貸款,被銀行起訴至法院。她理解老王的難處,決定盡力調解這場糾紛。
一張桌子、四個板凳,“板凳法庭”就這樣在麥田“支楞”起來?!袄贤酰锨方杩畈皇情L久之計,利息只會越積越多?!睆埈偡ü倌托牡叵蚶贤蹶U明利害關系,“但我們也理解你的難處,銀行方面也愿意給你寬限時間,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p>
在法官的引導下,雙方當事人坐在板凳上,就還款方案展開調解。經過一番耐心細致的調解,雙方最終達成了共識:老王將在今年麥收后償還部分欠款,剩余部分分期償還,一場糾紛在田間地頭得到了圓滿解決。
庭審結束后,法官們并沒有立即離開,他們圍繞在村民中間,就土地承包、耕地保護、農作物種植、電信詐騙等村民們關心的法律問題進行了現(xiàn)場普法。同時,法官們還積極參與鄉(xiāng)村治理,為村規(guī)民約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法律支持,推動鄉(xiāng)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體系建設。
“板凳法庭”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朱元璋設立的申明亭制度。那時,鄉(xiāng)間街市中的普通糾紛和輕微犯罪都會先在申明亭進行調解處理。六合法院在對這一古老制度的現(xiàn)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后,服務三農“板凳法庭”以其獨特的形式和親民風格,成為六合轄區(qū)鄉(xiāng)村治理的“實務法律服務工具”和“德治密碼”。
隨著“板凳法庭”的拓展和延伸,織就了一張覆蓋9個街鎮(zhèn)105個村社的治理網絡。兩年來,開展巡回審判75次,化解矛盾105起,走訪村民125人次,指導、協(xié)助村自治組織、網格員化解矛盾糾紛24起,回復村民法律問題2450個。鄉(xiāng)村產業(yè)得到了健康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了有效保護,一幅幅美麗的田園詩畫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開,而“板凳法庭”也將繼續(xù)在這片綠色的田野里發(fā)光發(fā)熱,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法治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