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長安未央宮中,漢高祖劉邦正與群臣總結楚漢戰爭的得失。當談及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時,群臣皆推舉張良為首。
然而,劉邦的目光卻投向那位始終含笑不語的清秀文士,說道:“陳平智計百出,雖機變近乎狡黠,然而安定劉氏天下者,必定是陳平?!?/p>
這段對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陳平——這位西漢第一權謀家的獨特歷史定位。他猶如戰國縱橫家的重生,在秦末漢初的亂世棋局中,憑借超凡的謀略智慧,書寫出一段別樣的傳奇。
01、寒門貴子的智謀啟蒙
陳平出生于魏國戶牖鄉(今河南蘭考)一個沒落士族家庭,少年時期的貧困經歷,在他的性格中刻下了深刻的印記。家中僅有三十畝薄田,兄長承擔起農耕的重任,卻堅持支持弟弟求學。
這種 “耕讀傳家” 的傳統,在陳平心中種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他常在田間勞作的間隙,研讀《尚書》《左傳》,尤其著迷于戰國策士的縱橫之術。
陳平長相俊美,曾有人問他:“家里這么窮,怎么還吃得這么壯實啊?” 陳平的嫂子厭惡他不參與家中生產勞作,便回答道:“也就吃些糟糠爛菜罷了,有個這樣的小叔子,還不如沒有?!?/p>
哥哥聽到后,氣憤地將嫂子休棄了。此事傳出后,竟有人傳言是嫂子與陳平私通被哥哥發現,哥哥才休掉妻子的。對此,陳平卻從不辯解。
鄉里社祭時的分肉經歷,成為陳平早年展現管理才能的經典場景。當眾人為分配祭肉爭執不休時,陳平從容持刀,“分肉食甚均”。地方上的父老鄉親們紛紛贊揚:“陳平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稱職了!”
陳平卻感慨地說:“倘若我陳平有機會主宰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p>
這種對公平與秩序的敏銳把握,預示著他日后處理復雜政治關系的能力。
秦末亂局中,陳平先后投奔魏咎、項羽,卻始終未遇明主。在鴻門宴前夕,他暗中觀察劉邦集團的運作模式,發現這個由底層豪杰組成的政治集團更具包容性。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后,項羽遷怒于以陳平為首的平定殷地的將士官吏,打算將他們全部誅殺。陳平心懷恐懼,同時對項羽的剛愎自用深感失望,于是星夜渡河投奔漢營。
天快黑時,他逃到黃河邊,雇請船夫送他過河。上船后,船艙里又走出一個船夫。陳平心想,這兩人可能是水盜,見他一身行頭,以為帶著珠寶,想圖財害命。
陳平為人機靈,計上心來。為了保全性命,他立刻脫掉衣服,扔在船上,光著上身幫船夫劃船。
船夫見他腰間沒有東西,衣服扔在船上也沒有聲響,知道他身上沒有貴重物品,便打消了加害他的念頭。
一場兇險,就這樣被他輕而易舉地化解了。
02、楚漢相爭中的奇謀迭出
陳平抵達修武后,經漢將魏無知推薦,得以面見劉邦。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劉邦破例任命陳平為都尉,留在身邊擔任參乘(陪他出行、為他駕馭馬車的官員),并命他監護三軍將校。
這一舉動引起了將領們的不滿,紛紛指責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甚至有人翻出他 “盜嫂” 的丑聞,讓劉邦不要信任重用這樣的人。
劉邦經不住眾人再三詆毀,心生疑團,召來陳平質問:“聽說你原本侍奉魏王,后來離開魏王去輔佐項羽,如今又來歸附我,這怎能不讓人懷疑你的信義呢?”
劉邦或許認為 “盜嫂” 之事無關緊要,所以并未提及此事。
陳平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人手中發揮的作用各不相同。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重用我,我便離開他去輔佐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還是我,但任用我的人不同了。我久仰大王善于用人,所以不遠千里來投奔。我身無分文來到這里,沒有財物就無法生活,也辦不成事,才接受了別人的禮物。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打算任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禮物尚未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終老故鄉?!?/p>
寥寥數語,道明了各方的政治優劣,話里有話。
這段對話中暗含的博弈論思維——通過信息不對稱制造心理優勢,至今仍是危機公關的典范。
劉邦的疑慮頓時消散,對陳平倍增好感,不僅重重賞賜,還提升他為護軍中尉,專門監督諸將。
從此,陳平一心一意為劉邦 “六出奇計” 奪取天下,成為西漢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
陳平初入漢營,便獻上“離間計”這一毒策。他利用項羽多疑的性格,派間諜在楚軍內部散布范增私通漢軍的謠言。
當項羽的使者來訪時,劉邦故意先以最高規格接待,聽聞是項羽使者后,又立即撤換飲食。這種精妙的反間手段,成功離間了項羽與亞父范增的關系。
范增悲憤離去,楚軍失去了最重要的智囊。
滎陽圍城期間,陳平策劃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 “金蟬脫殼” 之計。他組織兩千女子趁夜從東門出城,吸引楚軍的注意力,讓紀信假扮劉邦出城投降,而真正的劉邦則趁亂從西門逃脫。
這一計謀的成功,不僅保全了漢軍的核心力量,更展現了陳平對人性的深刻把握——他準確預判了項羽大軍面對 “劉邦投降” 時的心理波動。
在韓信要求封假齊王的關鍵時刻,又是陳平和張良暗中踩劉邦的腳,促使劉邦做出改封真齊王的決策,避免了陣營的分裂。
這個細微的舉動,折射出陳平卓越的政治敏感度。他深諳“寧與實利,不與虛名”的權力游戲規則,為后來平定韓信之亂埋下了伏筆。
03、帝國初建時的政治平衡術
漢朝建立后,陳平受封曲逆侯,食邑五千戶。這個封賞背后暗藏玄機:曲逆地處戰略要沖,既能彰顯功績,又不致讓其勢力坐大。
在處理韓信謀反案時,陳平建議劉邦偽游云夢,以最小的代價解除韓信的兵權,避免了大規模的軍事沖突。
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成為后世解決藩鎮問題的經典范式。
白登之圍中,陳平重金賄賂匈奴閼氏,利用匈奴后宮干政的傳統化解了危機。這個看似簡單的計謀,實則建立在對游牧民族政治結構的深刻理解之上。他精準把握了匈奴政權中女性貴族的特殊影響力,開創了中原王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新思路。
在呂后專權時期,陳平表面順從,暗中與周勃保持聯系。他提出“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后,君亦不如臣”的政治分工。
這種隱忍策略,保全了功臣集團的實力,為日后誅呂安劉保留了火種。
04、王朝重構中的終極棋局
呂后駕崩后,陳平立即與周勃聯手發動政變。他建議首先控制南北軍(掌握暴力機器),然后以“保衛皇宮”的名義封鎖未央宮(切斷信息渠道),最后在朝會上突然發難(合法化行動)。
這種精準的政變節奏把控,展現了陳平對權力樞紐的深刻認知,至今仍是政治學研究的重要案例。
誅滅諸呂后,他力排眾議,迎立代王劉恒。這個選擇既符合“立長”的傳統(此時劉邦在世的兒子只剩下四子劉恒、七子劉長),又確保了新政權的穩定性。
這種在傳統框架內尋求最優解的智慧,正是古代政治家的高階境界。
面對文帝時期的權力洗牌,陳平主動讓賢于周勃。當文帝詢問司法案件時,他巧妙回答:“陛下若問判決案件,可責問廷尉;若問錢糧之事,可責問治粟內史。” 既維護了行政專業化的原則,又完成了權力的平穩過渡。
這種急流勇退的智慧,使他成為漢初少數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
陳平臨終前告誡子孫:“我多用陰謀詭計,這是道家所禁忌的。”這既是對畢生權術的反思,也揭示了他思想深處的黃老淵源。
他雖以陰謀著稱,但始終恪守“安劉氏天下”的政治底線。這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構成了古代政治家的完整人格。
回望陳平的政治生涯,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圍棋國手,在秦末漢初的亂世棋局中精準落子。
從寒門少年到位極人臣,從楚漢戰場到未央宮闕,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
那些被司馬遷稱為“奇計”的謀略,實則建立在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洞察之上。
在道德理想主義高漲的儒家話語體系中,陳平的形象或許不夠完美,但正是這種“不完美”的真實性,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智慧提供了更豐富的維度。
陳平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智慧往往比道德更重要,務實常常比理想更可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