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中的清末老北京八旗
清廷入關之后,禁止關內人士出關和開發關外,清朝將關外視為大本營,原本的意圖是,萬一在關內的統治被推翻,自己還能回東北逍遙。但辛亥革命爆發后,清廷為什么不選擇回東北老家呢?
其實,到了20世紀初,最恨清廷統治的,或者說最恨滿族上層的,并非關內百姓,而是關外那些以滿族為代表的諸民族。因為關外諸民族完全沒有享受到清廷入關的福利,反而因為清廷政策的限制而備受剝削。清廷將關外人當作優質兵員,為了保證他們的野性和武力值,規定他們不得入關享福。戰時,關外人還要赴各地參戰,九死一生;平時,他們只能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漁獵采集,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這種怨恨不斷積累,至辛亥革命爆發時,東北百姓也“反了”,成了最痛恨清廷巴不得他死的那波人!
一、老北京人的八旗大爺
東北地區的民族構成其實很復雜,女真(滿族)就分為未漢化的生女真和接觸漢文明或者說有漢化傾向的熟女真。在明朝,生女真的代表就是東海女真,也稱野人女真和索倫人。他們最為野蠻,體格也最為健壯。愛新覺羅家族將索倫人歸為滿族人,索倫人也是清軍中最優質的戰士。
女真
1644年滿清入關,但這并不是說全民族搬遷至關內。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只是想進關撈一把。如果幸運,能得到一個金朝、南宋兩相對峙的局面,就已經算是最好的結果了。沒想到,南明太廢物了,大清一不小心就奪得了天下。
但面對風起云涌的反清起義,什么江陰八十一日、嶺南抗清、三總兵之亂等等,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清朝下了“禁關令”,即禁止關內人士出山海關定居,禁止開發東北。
可沒想到,各路起義也太沒用,不過20年(以永歷帝殉國的1662年為終點)竟然就全被清軍給鎮壓了,如此一來,大清問鼎中原已成定局。
多爾袞劇照
清朝規定八旗恩養制度,八旗子弟不能從事農工商業,國家按時發放銀兩,本意是讓他們保持戰斗力,隨時聽從國家召喚,有點像職業兵,但他們又不能天天住在軍營。這種不勞而獲的恩養制度,加劇了老北京八旗的腐化。享受著恩養制度帶來的高福利,跟隨入關的滿族可都成了八旗大爺,不用勞動就有銀子花。
“訓練?那是咱爺們該干的事嗎!”
《雍正王朝》里借一般旗人子弟之口說出一句臺詞,“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爺爺、我阿瑪當年從龍入關,把我該干的事都干完了。到我這就得坐享其成”。
所以,老北京的八旗大爺們每天就是吃喝玩樂。玩詩詞歌賦、金石字畫這算是高雅的,更多的人提籠架鳥盤核桃、包養名角斗蛐蛐,每天醉生夢死。清朝國家軍隊的核心在京八旗就這樣一天天地腐化下去了。
《雍正王朝》里的旗人
二、關外的旗人
和關內八旗大爺相對應,關外的旗人可就慘嘍。能活在盛京等大城市的旗人還好,也能享福。但因為東北不讓開發,作為明金主要戰場的東北,經濟遲遲不能恢復,這些地方肯定不如關內繁華。更北的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的轄區,更是冰天雪地的荒野。
在這些地方生存的人們,不得入關、不得進城、不得發展農業,就得在白山黑水里漁獵,以保持野性和戰斗力。漁獵所獲得的獵物,或進貢北京,或被奸商壓榨換取糧鹽??傊?,在平時關外的人們是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十分凄苦。
三藩之亂爆發后,關內八旗兵一潰千里、難堪戰陣,這時候就得讓關外“原生態”的旗人上戰場。結果是哪有戰事,哪就有以索倫人為代表的關外人民的身影,比如康雍乾征新疆,乾隆平金川、伐緬甸,打仗就得死人,所以索倫人出征往往九死一生。享福不讓人享,送死讓人家上。就這樣的政策,關外諸民族怎么能不恨以愛新覺羅為代表的清廷貴族?
三、辛亥以前關外的反清斗爭
早在19世紀中期,滿族(包括索倫人)內部階級矛盾就已經十分嚴重。
1905年,清朝曾決定官商合辦吉林市到長春市的鐵路,但1907年又將修路權賣給日本人。這激起了吉林各族士紳的憤怒。
1908年,吉林掀起了保路運動,以滿人云祥為會長,抗議清朝的暴行。其后,保路公會決定以吉林市旗人產業和漢人產業為抵押,借款自己修路。當時吉林市下轄的七旗(行政單位叫“旗”)都贊同這種做法,可見大多數滿族人民是愛國的,是支持保路運動的。
此后,云祥等人入奉天、北京請愿,但盡皆失敗。同年末,吉林法政學校滿族學生文元再向清朝請愿不借外債,憑吉林省之力自修鐵路,又遭到清朝呵斥。
這一切都加劇了關外人民和清朝中央的離心傾向。
洋人的火車
而要說,反清最積極的滿族人還得是張榕。1909年,日本人修改安奉鐵路,使之和朝鮮鐵路接軌,同年又和清朝簽署了《圖們江界務專條》,加劇了對東北的侵略。為了表示抗議,奉天滿族人張榕發動了抵制日貨運動。這個張榕不僅是愛國反帝人士,而且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是東北的革命黨!
張榕,遼寧撫順鑲黃旗人。曾入北京學習俄文,結識了革命志士吳樾,革命意識增強。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遼東淪為戰場,他棄學返遼,到新賓和海龍一帶組織關東獨立自衛軍,以東三省保衛公所的名義,發表宣言:“國土存亡,端賴此策,事成固善;即不成,亦足挫強鄰之野心,為政府之后援。”但清朝卻以局外中立為名,令盛京將軍、鑲白旗增琪封殺查禁張榕的活動。
恰逢革命黨吳樾拜訪,二人遂同去保定。次年,五大臣要出洋考察,吳樾打算炸死五大臣,但炸彈意外爆炸。清朝隨即派人搜查,查到了張榕,張榕被捕。1908年,張榕越獄逃亡日本,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并加入同盟會。其胞姐張桂則“奔走關內外做革命工作”。
革命黨劇照
1907年,清朝宣布預備立憲。吉林省選舉正黃旗松毓(赫舍里氏)為吉林自治會長。1908年5月,松毓創辦《吉林公民報》、《共和報》揭露日本侵略罪行,抨擊日本侵略,聲援新政。但隨著清朝皇族內閣的出臺,百姓終于認識到清朝無意于立憲,這也讓立憲派對清廷大感失望。在滿族會員楊策的支持下,松毓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四、辛亥革命期間東北人民的反清斗爭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北方山西獨立,而作為清廷老家的東北也鬧獨立了!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東北,東北官僚意識到東北也可能受到革命的波及,所以在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安排下,軍警頻繁出動,隨時準備鎮壓革命黨人的起義。
而此刻,同盟會會員張榕已經混入東三省總督府,擔任軍事參贊,他結交了東北新軍中的吳祿貞、張紹曾、藍天蔚等人,爭取新軍支持,打算一舉奪取省城,宣布獨立。當時到講武堂演講的同盟會滿族成員崇恭就宣傳“吾雖為旗人,并不守舊,政治改革絕對贊成”。
趙爾巽
其后,張榕在11月成立奉天聯合促進會,會章中說道:聯合滿漢蒙等族共建共和,“響應南方,牽制北軍勢力,使清帝不敢東歸”。
此后,遼陽、海城、復州、莊河、鳳城、岫巖、朝陽等地相繼爆發了反清起義,起義特別規定不得殺戮無辜的旗人,違者處死。起義軍的確軍紀嚴明,沒有搞種族仇殺,在民族團結的大旗下,更多的東北旗人投身于革命活動中。如滿族正白旗人恒寶崑協助張榕策劃會務,并提供資金支持。鳳城是滿族聚集區,在1911年秋,由滿族人鮑化南組織發起了剪辮子運動,宣傳耕者有其田,組織起了以滿族為主的起義軍,人數最多時有4000人。在各民族的努力下,奉天革命走向高潮。
辛亥革命
和奉天對應,吉林省松毓也響應革命。他通過革命黨親筆寫了《與孫中山書》,贊孫中山先生的起義是“吊民伐罪”。吉林滿族恩溥、承志籌劃武裝起義,雖然未獲成功,但二人英勇犧牲的精神也鼓勵著后來者。
黑龍江,革命勢力薄弱,但也有愛國旗人謀求響應武昌起義。其中以文璞為代表,他通過給學生做工作,來給當局施加影響。結果黑龍江巡撫以下各級官僚攜家眷出逃,省城各署紛紛撤下龍旗,觀望局勢,也算取得了革命的成功。
文史君說
總的來看,雖然同為旗人,但關內外生活差距太過明顯,旗人內部的矛盾也十分嚴重。關外旗人才是最恨清朝統治的一批人。所以清末時期,清朝貴族可謂將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連老家大本營都反了,這就是為什么清王朝在旬月間崩潰也沒有回東北的緣故。老家,是回不去了。
參考文獻
關偉:《辛亥革命時期東北滿族活動的考察》,《滿族研究》2012年1期。
李皓:《辛亥革命中的奉天保安會:從革命機關到反“革命”工具》,《歷史檔案》2022年3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