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6 月 6 日,西方的一些政要跑到諾曼底海灘搞了一場紀念儀式。可與此同時,克里姆林宮那邊卻安安靜靜,啥動靜都沒有。這一熱鬧一冷清,背后可有大文章,反映出的是歷史敘事方面的博弈。就在那段時間,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說,蘇聯軍民為二戰付出了 2700 萬生命的代價。
這話一說,就像往平靜湖面扔了塊大石頭,激起千層浪。畢竟,二戰都勝利 80 年了,可這場改變世界的大戰,到現在還在影響著當代的政治局勢,各方為了二戰的歷史記憶爭來爭去,說到底,就是在搶二戰遺產的話語權,想借此塑造未來的國際秩序。
戰略博弈里的歷史影子
1944 年 6 月 7 日,《真理報》的頭版那叫一個有意思,簡直就是冷戰前輿論戰的經典案例。當時雅西 - 基什尼奧夫戰役的報道占了頭版三分之二的版面,而諾曼底登陸呢,就一個小小的 10 厘米見方的文本框,被放在了第三版。這版面安排,就像在大聲宣告:東線戰場才是這場戰爭的核心。
蘇聯有個漫畫家叫鮑里斯?葉菲莫夫,他的作品變化也很能說明問題。1943 年的時候,他畫了一幅《勝利按鈕》,諷刺盟軍拖延,不積極開辟第二戰場。可到了 1944 年,他又畫了《諾曼底鐵拳》,對諾曼底登陸表示肯定。這一轉變看著奇怪,實際上是蘇聯想把盟軍的行動,納入到自己主導的勝利敘事體系里。
蘇聯為啥這么做呢?這背后是斯大林對地緣政治的長遠考慮。后來解密的文件顯示,蘇聯通過 “齊柏林行動”,深度參與了諾曼底登陸前的戰略欺騙。他們這一操作,成功誤導德軍,讓德軍把 3 個裝甲師調到了巴爾干地區,這可給諾曼底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
蘇聯在臺前表現得很低調,可在幕后卻積極協作,這么做既能加快納粹德國的滅亡,又能保證蘇聯在戰后歐洲的話語權不會被削弱。就像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里提到的,“斯大林的戰略智慧遠超盟軍想象” ,這話可一點兒不假。
媒體操控里藏著的政治秘密
蘇聯媒體在議程設置這方面,那真是做得相當到位。就拿《真理報》來說,它通過對頭版頭條內容的 “優先排序” ,把紅軍取得的勝利,塑造成蘇聯民眾認知里的 “核心議題” 。
1944 年 6 月 7 日那天的頭版,紅軍在雅西 - 基什尼奧夫的突破戰,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而諾曼底登陸的消息,被壓縮在右側一個小小的 10 厘米見方的文本框里。這其實就是一種 “環境再構成作業” ,目的是讓蘇聯老百姓就算知道盟軍登陸了,也還是打心眼里覺得,東線戰場才是贏得勝利的根本。
不光版面安排有門道,語言的剪裁也暗藏玄機。《莫斯科新聞》的英文版,報道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用了大標題,看著挺重視。可再仔細一瞧,他們把艾森豪威爾的照片,和紅軍勝利的消息放在一起。記者霍夫曼在報道里還特意強調,“德軍在東線三年消耗后實力大減” 。
這么一說,就巧妙地把諾曼底登陸,放到了蘇聯主導的戰爭敘事框架里。還有葉菲莫夫畫的漫畫,那含義就更深了。1942 年他畫了《戰爭專家會議》,把盟軍將領丑化成 “如果失敗怎么辦將軍” ,可到了 1944 年的《諾曼底海灘》里,蘇聯國旗在盟軍坦克后方若隱若現。這就好像在暗示,就算諾曼底登陸成功了,蘇聯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歷史爭議在現實里的反映
一直以來,關于諾曼底登陸的功績歸屬,各方吵得不可開交,這里面還有數字上的博弈。西方的一些學者,經常拿諾曼底登陸后,德軍從東線抽調 40 個師的數據來說事兒,強調諾曼底登陸的戰略價值。可蘇聯官方一直堅持,整個二戰期間,德軍 60% 的兵力都部署在東線,80% 的傷亡也發生在蘇德戰場。
這數字上的爭論,背后就是對二戰遺產話語權的爭奪。就說 2023 年,澤連斯基給納粹老兵鼓掌,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就是這種博弈在當代的延續。
再看看紀念活動里的政治操弄,地緣邏輯越來越明顯。2025 年的諾曼底紀念活動,又把俄羅斯排除在外了。法國官方給出的理由是 “俄烏沖突”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就是政治操弄。這可不是第一次了,2019 年諾曼底登陸 75 周年紀念的時候,普京就曾尖銳地指出,“諾曼底登陸并非改變戰局的關鍵” 。
到了 2025 年,他進一步強調,“當某些國家美化新納粹時,我們無法與之共舞” 。俄羅斯的缺席,本質上就是西方想重構二戰敘事,削弱蘇聯歷史地位的一種戰略行動。
在烏克蘭,像班德拉這種納粹合作者,居然被塑造成 “民族英雄” ;在波蘭,華沙起義被過度渲染成 “獨立解放” ;在波羅的海國家,蘇軍解放者的形象被刻意淡化。這些 “去蘇聯化” 的歷史敘事重構,和北約東擴其實是相互呼應的。
就像普京在 2025 年提議,把該年定為 “與納粹主義斗爭年” ,這表明俄羅斯也開始利用歷史議題,構建對抗西方的意識形態武器。
從多個角度解構歷史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重新審視諾曼底登陸,能發現蘇聯的一些深層謀劃。“衛士” 計劃的解密文件顯示,蘇聯通過 “齊柏林行動” 誤導德軍,讓德軍把 3 個裝甲師調到巴爾干,實際上是給諾曼底登陸提供了便利。
這種 “臺前低調、幕后協作” 的策略,充分展現了斯大林高超的地緣政治手腕。就像歷史學家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說的,“蘇聯的戰略欺騙為諾曼底登陸提供了隱形保護傘” 。
從傳播理論的實證分析來看,蘇聯媒體的影響力可不小。議程設置理論在《真理報》的運作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頭版布局,成功把紅軍勝利塑造為公眾認知中的 “核心議題” 。這種 “環境再構成作業” ,讓蘇聯民眾即便在盟軍登陸后,依然堅信東線才是勝利的根本。美國傳播學教授約瑟夫?奈就評價過:“蘇聯媒體的議程設置能力,堪稱冷戰前的輿論戰教科書。”
再從文化符號的角度來解讀,能發現蘇聯宣傳的深層邏輯。葉菲莫夫的漫畫變遷,可不是簡單地對盟軍態度轉變,而是想把盟軍的行動,納入到 “蘇聯主導的反法西斯戰爭” 敘事體系里。從 1942 年的諷刺,到 1944 年的肯定,這種變化其實是把諾曼底登陸,變成蘇聯勝利敘事里的一個注腳,而不是主體。這種符號化操作,就是把歷史記憶當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
歷史的真相與重塑
諾曼底登陸 80 周年的紀念活動,表面上看是在緬懷歷史,實際上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意識形態戰爭。西方把諾曼底登陸包裝成 “自由世界的勝利” ,可俄羅斯呢,通過強調 2700 萬軍民的犧牲,提醒著世界,東線戰場才是二戰的核心。這種敘事上的沖突,背后是對二戰遺產的爭奪,更是對未來國際秩序話語權的博弈。
歷史可不是擺在那兒一動不動的檔案,它更像是一個動態的權力博弈場。從《真理報》的頭版布局,到普京現在的表態;從葉菲莫夫的漫畫,到澤連斯基引發爭議的行為,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對過去的解讀,更是對未來的塑造。
我們得跳出單一敘事的局限,才能看清歷史的全貌。諾曼底登陸,它既是盟軍的一次壯舉,更是人類反法西斯戰爭共同的遺產。就像艾森豪威爾晚年說的:“真正的勝利屬于所有為自由而戰的人,而非某個國家的政治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