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葉二 編輯 | 魏曉
周六晚間,滴滴對外宣布,將追加投入2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穩就業促消費”,以及助力制造業“走出去”。
在當前背景下,這是滴滴動用自身資源,結合自身業務屬性,進行的托底行為。
比如提到,“幫助出口重點區域的新增司機群體實現順利過渡,繼續發揮平臺就業‘蓄水池’和‘穩定器’功能”,以及“追加投入10億元用于乘客補貼,穩定司機收入水平的同時,提升用戶出行頻率,有效帶動關聯消費活力”等等,在業內看來,滴滴的這些動作,來的及時,又必要。
對內托底就業和消費
首先是“出口重點區域”、“新增司機”和“順利過渡”。
網上有段子,把網約車、外賣和快遞并稱中年男人失業后的三大退路。特別是網約車,對體力要求較低、注冊入職流程更加簡單,往往是很多中年人失業后的首選。這一過渡期經濟來源,幾乎是維持家庭生活穩定、保障正常支出的唯一選項。
而最近外貿形勢的急劇變動,或將造成部分企業承壓、從業者流轉的情況。在短期內看不到行業回暖、很多從業者又沒有其他行業經驗的情況下,跑網約車將成為不錯的選擇。滴滴投入的10個億,其實就是試圖讓這部分群體拿到一份保底收入,以普惠的方式為其爭取時間,平抑外部環境突然且劇烈變動下帶來的風險。
其次,是“提升用戶出行頻率”和“帶動關聯消費”。
網約車行業的一個顯著特殊性在于,它直接匹配出行這一最廣泛的消費場景,需求量較大且彈性度高,能夠高效的勾連就業和消費。也就是說在用戶線上,其出行頻率一旦提高,會同步帶動餐飲、旅游、文娛等多個場景的消費,實現乘數效應。
而滴滴通過10億對乘客的補貼,直拉升其的出行欲望,進一步推動多元消費的可能,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提升了司機的相關收入,避免過多新人涌入后、對原有收入水平造成影響。
把發力點放在就業和消費上,滴滴這一策略精準且高效。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為什么是現在?
其實也是有跡可循的。最近幾年,國內陸續經歷了房地產失速、地方化債等問題,投資萎靡。本月又疊加美方大搞貿易霸權,出口被重創。這兩者都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恢復的,經濟三駕馬車中,肉眼可見的只剩下拉動消費這唯一選項。
而滴滴的補貼投入就像一股活水,依托網約車行業特性,能迅速打通就業與消費的正向循環。甚至可以說,在當下消費觸底反彈之際,20億所能撬動的規模效應將遠遠大于賬面數字。
短期看是應對挑戰的防御性舉措,長期看則是構建新生態的戰略投資。對司機和乘客而言,真金白銀的補貼帶來切實利好、拉動就業消費。對行業而言,可能加速市場向頭部集中,進一步推動競爭模式。對國家而言,“穩就業促消費”的實踐,將成為平臺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樣本之一。
對外輸出生態和標準
在全球均面臨挑戰的當下,滴滴這一邏輯一旦打通,未來還能應用到其他市場中去,在越來越復雜的國際競爭局勢和市場變動中獲得先手。
實際上,滴滴最近動作頻頻,已經復制成功案例、加快“全球化布局”的戰略了。
4月初,滴滴宣布將重啟巴西外賣業務。后續平臺上的騎手既可以送人送貨,也可以送餐。通過在巴西所積累的品牌、市場、物流、人才和產研技術優勢,再疊加從國內帶去的更為先進的互聯網生態理念,滴滴目前在當地已經擁有5000萬活躍用戶、70萬活躍騎手,覆蓋3300多個大小城鎮,近三年兩輪出行服務訂單數超10億次。
更早的去年9月,滴滴方面官宣將聯合車企、充電設施企業、金融和保險機構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到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萬輛電動車,助力當地網約車的電動化轉型。這給國內新能源相關企業提供了一塊絕佳的試驗田——既能開拓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又能徹底了解當地市場生態、消費習慣等,并依托當地反饋,不斷優化產品與服務、強化品牌競爭力。
對滴滴自己而言,這也是一次從“出行服務商”轉向“移動生態服務商”的探索——外賣、出行可為后來的本地生活服務積累樣本,電動車的運營可用于能源管理,充電樁布局未來可嫁接支付、廣告等增值服務。訂單量不再是禁錮滴滴的枷鎖,生態價值將成為衡量滴滴發展潛力的新準繩。
于國內,滴滴開始承擔市場賦予的責任,成為維護就業穩定、出行便捷的重要工具。于國際,滴滴也如其他中國企業一樣,在新環境、新背景中,探索中國企業加快全球化、國際化的可能,成為制定規則的玩家。
Lanmeih/今日話題
網約車司機,到底能不能成為過渡職業?
咱們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