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財政部公布,1~2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為4744億元,同比下降15.7%。
自2021年土地出讓收入達到8.7萬億峰值后,近3年持續下滑,2024年已降至4.9萬億,累計降幅達43.7%。此次15.7%的降幅也表明,市場仍未完全企穩,房企資金鏈緊張、購房需求疲軟等問題仍在影響土地成交。
此外,土地增值稅、契稅等房地產相關稅收同步下降(分別下降22.1%和21.7%),也印證了房地產鏈條的整體收縮,房地產市場的調整仍在延續。
不過,有媒體稱,由于土地成交到土地價款進入國庫有一定的時滯,因此土地出讓收入數據相對滯后,1~2月的土地出讓收入更多反映的是2024年下半年土地成交情形,而市場機構土地出讓金數據能更好地反映當下情形。
中指云數據顯示,2025年1~2月,全國300城各類用地成交規劃建筑面積同比下降4.5%,但土地出讓金同比增長19.3%。
但以上增長主要依賴一線城市的拉動,一線城市住宅用地出讓金同比增長最快,為57.6%;二線城市住宅用地出讓金同比增長30.9%,三四線城市僅為9.9%。
土地市場結構性分化現象正在加劇。
這種結構性分化的背后,是房地產市場在不同層級城市間的差異化發展。一線城市將繼續保持其市場優勢,而二三線城市則需要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以實現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結構性分化注定只是少部分城市的喧囂,甚至是以虹吸其他城市為代價的。而且只在頭部城市拉升,也很難填上全國3.8萬億的土地出讓收入窟窿(2024年較2021年減少額),反而只能讓祝福無奈采取更多行動以擺脫困境。
朝陽層面,近兩年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超過10萬億元,今年預計繼續超過10萬億元,以支持地方保民生、促發展。
地方層面,則加大舉債規模以應對減收壓力,2025年新增地方祝福專項債務限額44000億,比上年增加5000億。
也正如此,可以看到,土地出讓收入下滑既是房地產市場調整的結果,也倒逼地方財政加速轉型。短期內需通過穩樓市政策修復市場信心,長期則需通過財稅改革和產業升級構建可持續的地方財力體系。這一過程可能伴隨陣痛,但對經濟結構優化具有深遠意義。
對于房地產行業和相關產業鏈來說,這也意味著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方向,以適應市場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