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電視,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在古裝電視劇里,他們喊父親是喊“爹爹”;
而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張口就是“爸爸”或者“爸”。
同樣是叫父親,為什么以前叫“爹”,現在叫“爸”呢?
有什么區別?
把這兩個字拆開了才明白其中緣由。
一:“父親”這兩個字,曾經叫得莊嚴又小心
古人對父親的稱呼,從來不隨便。
最早的叫法,是“父”,出現在《詩經》《尚書》《禮記》這樣的典籍里。
比如“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這句話用現在話說就是——
“我爸媽給了我生命,并且把我養大。”
這聽起來不復雜,但在那個講究等級秩序的時代,一聲“父”不是口語,而是身份的象征、禮數的體現。
“父親”是一個站在高處的詞。
孩子談論自己父親時,很少直接張嘴就叫,多數會用“尊父”“家父”等尊稱。
因為,父親是權威。做孩子的,得叫得尊重些、莊重些,哪怕你是親兒子,也得有點分寸感,不可造次。
二:“爹爹”這聲叫得親
“爹”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宋元之后的民間口語中。
它不是寫在圣賢書里的詞,而是喊在院子里、街頭巷尾的。
在電視劇里,我們看過這樣的畫面:孩子摔倒了,哭著喊:“爹爹!”
那時候的“爹”,不只是父親的名字,更是孩子遇事第一時間想起的依靠。
在《紅樓夢》里,賈寶玉喊賈政是“爹爹”;
《水滸傳》里,林沖也說“爹爹別氣”。
這種“爹爹”的稱呼,重復,是出于親昵,也是因為稚氣。
“爹”這個字,上邊是“父”,下邊是“多”。
“父”不用多說,象形字,像手拿著斧頭的樣子,在古代象征父親的威嚴;
“多”呢?
我們可以理解成:多了責任、多了沉默、多了操心。
這不就是咱們熟悉的“老爹”嗎?
平時話不多,但我們生病時,他二話不說就背起你往醫院走;
吃飯時,他把桌上的雞蛋、肉都往我們碗里送,嘴里說:“你吃吧,我不愛吃。”
他不說“我愛你”,但他會說“外面冷,早點回來”。
這就是“爹”的氣質,像老樹一樣,不說話,但一直站著。
三:“爸”來了,換了稱呼,也換了時代的口氣
“爸”這個字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
大概是晚清民國之后,有人說它受了英語“papa”的影響,也有人說這是南方方言慢慢傳上來的。
總之,它比“爹”年輕,也更輕松。
你發現沒?
“爸”是個嘴邊詞,好喊、響亮、不拘禮節。
我們不會像古人一樣,在外人面前尊稱“家爸”、“尊爸”。
孩子剛學說話時,也很容易就說“baba”,而不是“父親”、“爹”。
“爸”字拆開來看,上面還是“父”,下面是個“巴”字。
“巴”是什么意思?
本義是張嘴,也有“盼望”“依附”的意思。
這是不是很有意思?
“爹”是“多”,像是父親給我們的;
“爸”是“巴”,像是孩子對他的盼。
這就好像孩子小時候,站在門口,眼巴巴等著他下班回來;
一聽到鑰匙響動聲,孩子立馬沖上去喊:“爸爸!”
所以說,“爸”是溫柔的、“爸”是生活化的、也是城市化的。
“爹”像是一幅黑白照,“爸”更像朋友圈里剛發的自拍。
四:“爹”和“爸”,不僅是字的變化,是家庭氣氛的變化
“爹”這個詞,聽起來,還是很威嚴。
看電視劇時,我們經常會聽到古人喊:“孩兒知錯了,請爹責罰!”
那場面,還可能是孩子跪在那,手舉鞭子,請父親打一打消消氣。
而“爸”就不同,誰會跪著喊“孩兒知錯了,請爸責罰”?
詞一說出口,氣氛就軟了。
比如,“爸,打點錢。”“爸,你別生氣了嘛。”
這樣的叫法,多多少少有點撒嬌的意味。
從“爹”到“爸”,不光是發音的簡化,更是親子關系的一種軟化。
“爹”是嚴父,“爸”是慈父;
“爹”是命令式的存在,“爸”則像一個可以坐下來談談心的人。
而這種變化,是社會節奏變了、家庭結構變了、父親的角色也在變。
以前,父親是家庭的主心骨,是“說一不二”的那個人;
現在,他也可能是帶你逛超市、教你打游戲、跟你搶辣條吃的那個人。
稱呼換了,背后藏著的,是一整個時代的輕聲細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