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義,男,1966年9月生,中共黨員,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團長。
楊天義從廢品收購起家,憑借自身的努力和奮斗,自籌資金100余萬元建設了水南鎮的第一座影劇院,組建了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
25年來,劇團共免費為鄉親演出戲劇、放電影一千多場,觀眾達上百萬人次,極大豐富了當地群眾文化生活。春節期間,劇團已在各地演出12場。作為水南戲曲傳承人的楊天義,于2020年成為中國戲劇協會會員,2021年榮獲全省“最美基層文化人”稱號,還先后被評為江西省勞模、吉安市首屆突出貢獻鄉賢、吉安市百名農民創業標兵、吉安市優秀共產黨員、吉安市農村文化先進個人等。
自2019年起,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成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戲曲頻道的常客,其選送的歌劇《繡紅旗》和小戲《幫扶》等播出后,紅遍大江南北。多年來,劇團創作的《鵝緣》《腐竹緣》《要幸福,不要彩禮》《一斤腐竹》等帶著鄉土味十足的戲劇節目先后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大獎。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鎮,活躍著一個農民劇團。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一代又一代,在梨園里堅守、傳承、創新,把“喜好”搬上了國家級舞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真所謂“唱得梨園絕代聲,廬陵惟數水南人”。
六月的陽光,清新而溫暖。在這美好時節,記者走進有“中國狀元之鄉”美譽的水南鎮,探訪水南農民劇團,與劇團歷代名角說戲,回顧梨園往事,感受著水南老表對戲曲的熱愛、傳承與創新。更讓記者思考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戲曲事業怎樣才能生存、發展、光大。
堅守與傳承
“水南農民劇團起源于水南鎮華山村‘三角班’。”說起水南唱戲的發展歷程,今年85歲的水南農民劇團引路人賴坦貞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最早,在電影電視還沒有走進水南山區時,山區的老表業余文化生活比較單調乏味。自從村里有了戲班子,有人唱戲,看戲就成了山里人的一大喜好。逢年過節、辦喜事,村里都會上演戲曲節目。每當鑼鼓一響,村民們就不約而同走進劇場。
“1951年,華山村人自發組建了一個叫‘三角班’的戲班,有12個人,請師傅來傳教‘三角班’戲。”敞開話匣子的賴坦貞,回憶如泉涌。
記者采訪賴坦貞時,他把自己寫的回憶錄展示給記者看。他在自傳里寫道:“節目通俗易懂,服裝簡單,演員少,隨便用木板搭個戲臺,就可以演戲。每年正月,除村里演出外,還會去其他村巡回演出。適合農村娛樂特點,深受老百姓歡迎。我這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唱戲……”
通過賴坦貞的講述和回憶錄,記者了解到水南戲曲的發展歷程。華山“三角班”是水南戲曲的領頭羊,隨后“三角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水南村村都有“三角班”。但隨著農村文藝的發展,1955年冬,華山村農民劇團取代了“三角班”,隊伍更大,劇目更多,形式更活,既演現代戲又演古典戲。
1958年,劇團因各種原因停辦。當年自愿參加“三角班”的賴坦貞在城市工作幾年,見多識廣,特別是學到了更多的戲曲知識,回到村里后,于1961年冬重新組建華山農民劇團,演員增加到25個,并到省城買了些正規設備,先后排演了《秦香蓮》《十五貫》《包公智斬魯齋郎》等8部大型古典戲。正月除初一、十五在村里演出外,其余時間都到外村演出。
1981年,在華山小學內,興建了水南第一個“大禮堂”,可容納800多人。這一永久性戲臺的搭建,讓劇團從此有了排練、演戲的固定場所。
當時農村的經濟條件是有限的。為了劇團的生存發展,村里拿出了幾畝地、一口魚塘,由劇團經營,所有收入供劇團使用,加上出村演出的收入,農民劇團才得以生存,并有所發展。
就這樣,華山農民劇團一直延續了近30年。改革開放后,因外出創業打工的人多,華山農民劇團解散了。
時間撥到2000年,華山村的戲迷楊天義,接手傳承了農民劇團的衣缽。
“當我事業有所成就的時候,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建農民劇院、辦農民劇團,開啟我的戲曲人生。”
10余年后,楊天義把水南的戲曲演繹得有聲有色。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自創辦以來,始終秉承“農民自己演戲,演農民自己的戲”的宗旨,精心收集民間的各種文化藝術,將其轉化為農民朋友喜聞樂見的戲劇、小品、舞蹈等形式,既豐富了農民的業余生活,又將民間藝術這一瑰寶發揚光大。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能歌善舞、能拉會彈的演職人員,至今已有80w人。
楊天義還對水南農民劇團成立以來的資料進行了匯編,三本厚厚的匯編記錄了水南農民劇團的發展歷程、創作的作品和所取得的各項成績。
熱愛與精彩
白天務農,晚上唱戲;農時作田,閑時演戲。在水南,這成了喜愛戲曲的老表們的常態。
“因為村里老表都喜歡看戲,我們喜歡唱戲,大家兩相情愿,也就有了農民劇團的誕生。”賴坦貞說。
他在回憶錄里寫道:“我這一生酷愛文藝音樂,從1951年自發自愿參加村里的‘三角班’,到后來主動組建劇團,為劇團操了一輩子的心。”回想過去唱戲的點滴,他興奮不已。
如果說賴坦貞是華山農民劇團的第一任臺柱子,那么第二任就非賴光任莫屬了。賴光任從16歲開始唱戲,在戲臺上的時間最久,從演戲、編劇到當導演,即使現在70多歲,也沒有停歇過。
賴光任從五六歲起,就看村民演戲,從小耳濡目染。讀書時,他在學校歌唱得好,16歲回家務農。深受戲曲浸染的他,要求進劇團唱戲,從而開啟了他的戲曲人生。“我們村的青年男女都以能夠進劇團為榮,我們除了務農,其他的時間都花在唱戲上面。”
18歲那年,吉水縣采茶劇團來招賴光任進劇團。他很想去,因家庭原因沒去成,這成了他一生的遺憾。后來,賴光任在村里小學當民辦老師,他一邊教書,一邊唱戲。又是因為唱戲,他連公辦老師都沒有當成。
賴光任師從吉水縣劇團廖化玉老師,吹拉彈唱念做打樣樣學。1981年,他到省里專門學導演知識。因為吃苦肯學勤練,賴光任成為華山農民劇團的主角。他告訴記者,在團里什么角色都演過,作曲、二胡、打鼓、敲鑼、臺前幕后都會,還帶了幾十個徒弟。
“他是我們劇團里的全才,作曲、吹拉彈唱樣樣在行。”說起賴光任,常演老生的賴光德嘖嘖稱贊。
在水南,賴坦貞、賴光任、賴光德、賴梅蓮等人不但唱戲出了名,而且影響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像楊天義那樣的戲迷。就是在現在這個娛樂形式多樣的年代,水南依然有許多戲迷。
楊天義是看戲入了迷,辦戲更出彩。
“我小時候就喜歡看戲,每次有劇團來村里演戲,我都早早地搬凳子去占位置。因為喜歡看戲,我跟著劇團走遍了華山周邊每個村。有一次看戲時下大雨,看到村民們身上淋濕了,我就想著長大后,也要辦一個劇團,建一個劇院,讓村民們看戲不再被雨淋。”楊天義回憶過往時,深情地道。
改革開放后,楊天義做生意掙到錢后,第一件事就是辦劇團。
2000年,他用10余年來收購廢品積攢的一點錢,買了一些簡易樂器,組織當地一些愛好吹拉彈唱的村民,組建了草根農民劇團。
2002年,楊天義在水南街上建起了江西省第一個農民影劇院。2003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正式成立。楊天義把那次淋雨產生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從此,水南農民劇團就有了棲息之地,并且從這里走進了省里的舞臺,走進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他們用熱愛演繹了水南戲曲的精彩。
25年來,水南農民劇團參加各級比賽幾十場,榮獲了國家、省、市、縣級許多演出、戲曲創作獎項。2007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獲得江西省農民劇團會演一等獎。
2016年,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農民劇團,他們進京參加了“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文藝會演,創作的方言小品《鵝緣》,開創了吉水縣文藝節目在京會演并獲獎的先河。2017年、2019年、2023年三次登上央視戲曲頻道。201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水南農民劇團在央視“一鳴驚人”欄目錄制的節目《繡紅旗》《幫扶》在國慶期間循環播放,反響熱烈。
文化與產業
“人這一輩子總要堅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楊天義這么想,也是這么做的。他堅持每年在劇院舉辦大型文藝晚會,常年活躍在民間鄉村,定期免費“送戲下鄉”,每年下鄉演出不少于60場,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辦劇團、搞演出,資金投入少不了。起初,楊天義靠著演出收費和做點小生意的收入,來維持劇團生存,但隨著劇團發展壯大,資金越投越多。據不完全統計,自水南農民劇團成立后,楊天義先后投入上千萬元,用于置辦服裝設備等,每年支付演職人員工資10余萬元。2022年,他又投入50余萬元對劇院進行改造提升,使劇院面貌煥然一新。
劇團要長遠發展,資金如何確保?楊天義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水南本地有許多加工腐竹的作坊,村民們有著豐富的腐竹加工經驗,但沒有形成規模優勢。敏銳的楊天義決定做大水南腐竹加工產業,以廠養戲。演職人員白天做腐竹,晚上演戲,用產業發展促進文化發展。
腳步堅定,步步生花。2003年,楊天義成立了吉水縣天意食品有限公司,創辦水南腐竹產業合作社,注冊了水南牌腐竹商標,采取“公司+合作社+產業+農戶+劇團”的經營管理模式,帶領數百戶農戶走上腐竹加工行業,用腐竹生產經營的收入支持劇團發展。他們每年從水南腐竹產業的收益中,拿出20余萬元用于劇目創作、演員培訓和演出支出。
據了解,楊天義的水南腐竹產業合作社先后吸納脫貧戶60多戶,帶動農戶600多戶,為水南鎮剩余勞動力提供了600多個就業崗位,每年為農民增收超1500萬元,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而水南腐竹不僅遠銷省內外,還榮登央視推出的美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既愛看戲又會創業的楊天義經過實踐,找到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好路子,走出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新路,推動了文化與產業的完美融合和良性循環,從而把水南農民劇團的發展推向鼎盛。
20多年來,水南農民劇團堅持自編自演,既有現代小戲、小品、歌舞,也有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采茶戲和具有教育意義的民間傳統劇目。劇團一直用通俗易懂的藝術表現方式,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創作和編排劇目百余個,演出2000多場,培養了一大批像賴光任、賴光德、賴梅蓮這樣演技精湛的草根演員和民間樂隊。
多年來,水南人唱戲一直把堅持自編自演作為一種追求。像《一家人》《家園夢》《抓典型》《縣官下鄉》《鵝緣》《繡紅旗》《腐竹緣》《幫扶》《不要彩禮要幸福》《一斤腐竹》等都是劇團創作的優秀節目,而且大多數都來源于水南人民的生活當中。
《腐竹緣》和《幫扶》這兩個劇目,就是楊天義他們在發展腐竹產業,并通過發展腐竹產業來幫助鄉親們脫貧的親身經歷中,產生了創作靈感而編排出來的。這是水南農民劇團在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們戲曲創作的源泉。
2016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創作的小型采茶戲《腐竹緣》講的是一對母女與一對父子因為腐竹產業萌生愛意,喜結良緣的故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創作的《幫扶》《繡紅旗》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戲曲頻道播出。他們把“農民自己演戲,演農民自己的戲”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
今年六十多歲的賴梅蓮從小就喜歡唱戲。她從水南山鄉唱到了縣里、市里、省里、華東六省一市,唱到了國家級舞臺。2016年,她在“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品曲藝大展中榮獲優秀舞美獎。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戲曲頻道播出的《繡紅旗》,就是賴梅蓮自導自演的節目。她和陳云香、皮小鳳、曾迎春、梁娟等同鄉姐妹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演出《繡紅旗》,向全國觀眾展示了水南人的戲曲才藝。
“水南人從骨子里就喜歡唱戲。《繡紅旗》,是我對戲曲的熱愛與浸入骨子里的紅色基因相結合的產物。之后,我又編演了《十送紅軍》,今年還將排練《保衛黃河》。”賴梅蓮說。
在新春佳節的喜慶氣氛中,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鎮農民劇院熱鬧非凡,成為村民歡聚一堂的文化盛會。在這里,來自各個鄉村的觀眾齊聚一堂,觀看一場場別具一格的文藝演出,感受濃厚的鄉土氣息。演出中的采茶戲、歌舞和小品等節目讓在場的觀眾大呼過癮,掌聲此起彼伏。
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水南農民劇團是當地一支受村民喜愛的民間藝術團隊,劇團現有五十多名成員,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因為對戲劇的癡迷和熱愛而走到了一起,努力將生活中的點滴情感化為舞臺上的藝術呈現。團長楊天義自小便對戲劇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告訴人民網的記者,劇團堅持義務演出已經整整二十五年。
“下一個節目是《一斤腐竹》,快來看看!”楊天義一聲令下,頓時引起了觀眾的陣陣歡呼。《一斤腐竹》是一出受當地百姓喜愛的采茶戲,以真實的故事為藍本,講述了農民企業家的創業成功以及如何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傳奇經歷。此外,劇中還積極響應移風易俗的號召,倡導嫁女時贈送致富技術的新風尚,傳遞著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
“這出戲演得非常好,真的是接地氣,讓我明白了什么是以身作則,響應移風易俗。”看完演出的村民紛紛分享他們的觀后感。春節期間,水南農民劇團接連在村民家門口和劇院演出,現場觀眾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楊天義指出,借著春節這個黃金時機,許多在外打工的人士回鄉探親,希望通過精彩的演出促進情感的交流與家庭的融洽。“我也是從外地過來的,看到農民們親手演繹的節目,感覺特別親切,絕對不虛此行。”
隨著社交網絡和快速傳播的時代到來,傳統文藝的魅力愈發顯現。春節期間,劇團的演出不僅吸引了本村的村民,也愉悅了許多外來的游客。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水南農民劇團已經為村民們免費演出戲劇和放電影一千多場,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極大豐富了當地的文化生活。
在正月初九的演出中,劇團來到吉水縣螺田鎮,演員們激情四溢,臺下的觀眾們幾乎全神貫注,老人們們邊聽邊點頭,顯得格外投入。“年紀大了,腿腳不太好,但戲臺就搭在家門口,聽著還是特別過癮。”一位老者不禁感慨。
“希望劇團能常來我們村表演,能在家門口聽到這些好戲,真是太開心了。”村民們紛紛表示,現場表演為他們的春節增添了不少新年的氣氛。
通過二十五年來不懈的堅持,楊天義和他的團隊用汗水與熱愛培養了一顆顆文化的幼苗,極大地推動了鄉村的文化復興與傳承。他們想把對戲劇的熱愛與鄉村的文化傳遞給每一個觀眾。“雖然我們沒有閃耀的明星,但能看到鄉親們在戲劇中快樂的笑容,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未來,水南農民劇團還有沿續的計劃:在提升劇目質量的同時,彩排更多的新節目,以更好地回饋鄉親、服務家庭。采訪間,記者感受到了鄉村文化積蓄的力量,戲劇扎根鄉村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更是為新一代鄉村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沃土。
總之,這場新春演出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文藝演出,而是對鄉村文化復興的一次有效探索與實踐。它讓人們在享受藝術的同時,也深刻認識到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正如楊天義所說,未來的道路將會更加寬廣,鄉村文化在新春的春風里,將更加茁壯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