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最新報告,足顯美國對中國生物醫藥發展的焦慮與恐懼。
撰文丨吟游詩人
美國似乎想在生物醫藥上打一場冷戰。
上周末開始,美國政府開始進入瘋狂模式。首先是對全世界進行關稅方面的大規模加碼。隨后與中國進入連續的關稅大戰之中,到了北京時間4月10日上午,美國對中國的關稅已經被美國總統喊到了125%,而中國方面對美國的關稅也已經漲到了84%。
再細分到醫藥行業。一方面,特朗普呼吁對醫藥行業也征收關稅,醫藥行業長時間的關稅豁免權在這一階段走到了懸崖邊緣。
另一方面,美國參議院下屬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NSCEB)發布了一份報告,不僅大肆渲染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崛起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甚至公然呼吁禁止中國機構訪問美國諸多生物數據庫。
特朗普稱美國將對藥品征收關稅/圖源:路透社官網
如此形勢之下,形勢緊迫性似乎比去年生物安全法案階段有過之而無不及。正確看待如今多變的形勢并且保持一定的戰略定力,是一個生物醫藥從業者在當今趨勢下應該做的。
拆解加稅如何影響醫藥細分領域
先簡單科普一個知識點。此前的藥品產業供應鏈關稅如何?
在1994年,部分WTO成員國擬定了一份“Pharma Agreement”(L/7430),根據1994年的協定及其后續審議,參與成員國承諾取消所有成品醫藥產品的關稅及所有其他稅費,無論其為散裝銷售還是以零售劑量包裝銷售(撲熱息痛、抗生素、疫苗等),也包括醫藥供應鏈中使用的7000多種藥物活性成分和化學成分。該協議大大增強了醫藥產業鏈之間的協作,降低了許多不必要的成本,為之后數十年醫藥行業帶來了蓬勃發展。
根據WTO官網數據,自藥品協定通過以來,國際醫藥產品貿易蓬勃發展。過去20年,WTO成員國成品藥(即零售包裝藥品和散裝藥品)的進口量增長了近14%,2018年進口額超過3500億美元。藥物活性成分和化學成分的貿易也穩步增長。
初始參與成員國/圖源:L/7430文件
如今特朗普揚言要加征關稅,無疑是對該協定的打破。
而中國的醫藥出口方面,美國仍然是我們的最大客戶。根據《醫藥經濟報》援引的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數據,2024年,我國醫藥產品出口1079.64億美元,同比增長5.9%。
其中,對美國的出口額最多,出口190.47億美元,比第2-4名的總和(186.21億美元)還多,占了我國醫藥出口總額的17.6%。簡單來說,美國出口額對醫藥行業總體出口額占比目前約20%。另外,對美出口增速也很驚人,2024年同比增長11.7%。
然后細分到各個領域,中國西藥類產品出口額為539.56億美元,大約占總醫藥出口產品的一半,其中最主要的出口物為西藥原料藥,大約占到了西藥類產品的80%,占到了總醫藥出口產品的40%。
現狀大抵如此。不過目前美國加征關稅的清單中,超過90%的醫藥產品(包括化藥制劑、疫苗、抗體等生物制品)以及維生素類、氨基酸類等大宗原料藥仍被納入豁免清單,僅布洛芬、去甲偽麻黃堿等少數原料藥未獲豁免。
然而由于特朗普揚言美國將很快出臺對藥品征收關稅的政策,所以后續的影響還需要再判斷。
而目前來看,稍微安全的避風港無疑是那些不以產品形式出口的行業,例如外包服務的CXO,無形資產形式出口的創新藥。CXO方面,以藥明康德為例,其最新的回應表示,目前關稅政策對公司影響暫不明朗,暫時可以維持此前的公司業績預期指引,這算是一個還算樂觀的信號。
創新藥以管線這種無形資產的BD形式,目前來看不受關稅的影響。最重要的是,雖然我們現在看BD總金額動輒十億美金以上,但其實首付款大多小幾千萬美元,與出口額幾百億美元的原料藥相比,這個體量的金額不易被注視。更為重要的是,出口管線資產是將自身的先進技術出口給美國,這并不會受到美國所謂的“盜竊美國技術”輿論的影響。
學術數據禁用
美國似乎想在學術前沿領域打一場新的冷戰。通讀NSCEB的報告全文,整篇報告中強調了很多生物數據對未來學術研究的影響,而美國采用了一貫的手段——渲染中國威脅論:中國拿到這些生物數據會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美國人種安全等。他們想要做到的,是把生物數據視為一種戰略資源。
圖源:NSCEB報告
具體來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經在搶先下手,其發布了一份名為Enhancing Security Measures for NIH Controlled-Access Data(增強NIH對訪問受控數據的安全措施)(編號:NOT-OD-25-083)的公告。
公告很簡短:自2025年4月4日起,NIH將禁止位于受關注國家的機構進入訪問受控的數據庫。這些國家包括中國(含香港和澳門地區)、俄羅斯、伊朗、朝鮮、古巴和委內瑞拉。
這意味著中國的機構無法訪問21個受控數據庫,排名在前的多為dbGaP(The database of Genotypes and Phenotypes),主要存儲基因型和蛋白質表達類型。
NIH此舉,依然是對中國威脅論的具象化體現,恐懼中國用這些數據進行所謂“危害美國人種安全”的研究。
具體而言,還可以歸結為近年來AI的蓬勃發展。數據、算力和算法是AI大模型的三大支柱。而根據NSCEB發表的報告:“中國最近在核心生物技術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功,包括人工智能驅動的藥物發現平臺和生物制造,表明他們可能很快就會超越我們。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美國可能永遠無法趕上。在前幾代人中,我們可能有幾十年的時間來保持領先地位,但現在,采取行動的機會只有幾年了。”他們對數據的禁用,無疑是希望以此桎梏中國生物醫藥AI的發展。
這樣“政治掛帥”的舉動,違反了科學無國界這項基本的科研界準則。
具體而言,從此之后,凡是發表的論文用到了受控數據庫的數據,都將受到審稿機構的質疑。
當然,也有好消息。Pubmed等開放的文獻數據庫沒有被禁用。學術研究目前來看不會受到質的影響,中國科研人員仍然可以自由查閱國際文獻,當然,畢竟中國本身已經是國際學術文獻的巨大貢獻者了,很難想象在這方面進行封鎖,對國際學術界造成的損失將會有多大。
雖是學術冷戰,但仍然留了部分生機。
NSCEB的報告:美國的焦慮與恐懼
NSCEB的報告劍指生物制藥安全領域,總體而言,表達了對美國生物技術領先地位受影響的擔憂,以及對中國生物技術蓬勃發展的恐懼。該報告由美國國會下屬機構發布,代表的是美國立法機構的官方立場。
圖源:NSCEB官網
這份報告與其說是對中國敵視,不如說是對中國的恐懼,對中國生物制藥科學發展即將超過美國的恐懼。在最開頭的致辭之中,報告如是說: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在生物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形勢正在迅速變化。一年多前,我們斷言美國仍然領先,盡管中國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來超越我們。現在我們認為,隨著中國的迅猛發展,美國在新興生物技術的關鍵領域正在落后。
國會在生物技術即將到來的拐點之前成立了小組。現在是時候采取行動,但沒有時間等待。”
這篇致辭可以提煉出信息點:美國國會相關人員認為2024年是一個重要的拐點,2023年及之前,他們仍然自信美國斷層式領先,而從2024年開始,他們也許是看到了中國海量的創新藥在涌現,因此對中國biotech技術創新產生了恐懼感。
然后是對中國生物制藥AI發展的擔憂,其中提到中國AI驅動藥物研發正在迅速超過美國,并點名國內某互聯網巨頭的biomap,其開源的蛋白質語言模型xTrimoPGLM是全球首個千億參數的蛋白質語言模型,性能超越了ESM-2、ProGen2等此前業界領先的蛋白質模型。
此外就是藥明康德了,算是對去年生物安全法案的老調重彈。
與此同時,這篇文章大幅度游說政府重視生物醫藥企業,對他們的創新進行激勵,例如國會應向商務部撥款1.2億美元,用于創建生物制藥制造卓越中心,用于創新和推進生物制藥制造科學,特別是對美國國家安全、衛生安全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產品(如基因療法和抗體)等。
通篇來看,都是深深的焦慮感。這種游說我們去年已經在生物安全法案中見過一次,如今特朗普上臺,它的貿易政策帶來脫鉤,或許會顯得更加理所當然。以后在生物醫藥行業,兩個大國之間你追我趕的競爭,或許將會持續多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