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性強的課堂猶如一首好詩,起承轉合,推進自然。我們經常形容一些好課如“行云流水”,說的正是這種課堂流程符合邏輯,伸縮自然,流暢舒展。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作者 | 任玲 特級教師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教師
為什么有的課聽起來流暢自然、清楚明白,而有的課卻龐雜凌亂、沒有頭緒?其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邏輯性問題。
好課特別講求內在的邏輯性。所謂“邏輯性”就是課堂的設計與實際進程遵循并合乎思維規律。課堂教學的邏輯性取決于教學設計的邏輯性,就是設計時要想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并且先后順序的安排科學合理,有道理可說。
好的課堂教學為什么特別講究邏輯性有三個原因。
其一,教學內容本身存在邏輯性。對于語文學科而言,教學內容的設定是一個難點,一篇“囫圇”的文章放在面前,該抓取哪些教學點,需要緊扣核心素養,確定單元目標,考量文章特色,這是教學內容選擇的底層邏輯,否則就流于隨意,課堂成了“雜貨鋪”。
其二,學生認知過程有可遵循的邏輯規律。課堂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要讓學習真正發生,需要考慮用怎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需要把“知識點”設計成“問題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前有鋪墊后有回應,前有激疑后有解答,激發思維的火花。
其三,一堂有生命力的課應該呈現學生學習結果的遞進性。簡而言之,就是考查學生經過一節課的學習,是否有知識及能力的明顯長進。換一個說法是考量課堂是否有效。
在上述三個邏輯要求上,第三個邏輯往往最考驗設計者的功夫。有些課,第一遍朗讀,學生就已經表現相當好了,教學幾十分鐘后,結果讀得還沒有前面好,這顯然沒有收獲學習結果,教學沒有實現逐層遞進與提升。有些課,以朗讀為主要教學方式,但整堂課一直在一個平面上重復,也就沒有價值,因為學生在原來的認知基礎上并沒有實質性的收獲與進展??梢?,教學設計對學生不同層面的結果預期十分重要。
怎樣保障課堂的邏輯性?需要做好教學設計的幾個步驟。
一是自己鉆研教學內容,把文章讀深吃透,再按照目標拆解知識點;二是站在學習者的立場預設問題并預設解決方案,即把教學內容變成需要解決的問題;三是設想在課堂上如何有序推進,讓學習內容一步步走向清晰,問題一步步得到解決,認知與能力一步步得到提升。
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把課前系統(有怎樣的底子,做怎樣的鋪墊,需要怎樣的準備)、課中系統(預設怎樣的問題,使用怎樣的手段,達成怎樣的目標)、課后系統(怎樣檢測,怎樣鞏固,怎樣應用)進行通盤統籌。
比如將《故都的秋》的教學設計為“感知畫面美、品味語言美、領悟情感美”的遞進結構,就像為課堂安裝思維引擎,每個環節既是前階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后續學習的必要鋪墊,形成持續的知識生長力。再如《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采用“概念梳理、案例驗證、現實批判”三步法,讓學生經歷從知識輸入到觀點輸出的完整思維歷程,實現“接受、探究、創造”的思維升級。
缺乏邏輯性的課堂,要么內容呈現混亂,難易倒置;要么知識板塊之間過渡生硬,缺少內在流動感;要么只是各種資料和文本解讀結論的大雜燴,一股腦兒呈現給學生,沒有循序漸進展開。
比如《赤壁賦》教學,有教師用10分鐘講解“壬戌之秋”的時間背景,5分鐘播放影視片段,15分鐘讓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最后10分鐘討論“蘇軾的現代價值”。這種設計看似高深,實則難以建立完整的認知體系,教學環節的無序切換會加速認知資源的耗竭。
正如一篇邏輯性差的文章難以表情達意一樣,缺乏邏輯性的課堂也總是收效甚微的。邏輯不清晰,教學的收益會受損不少,甚至學生本來明白的東西被教糊涂了。思維發展與提升本就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幾乎每一堂課都是在經歷感性體驗到理性建構的過程。邏輯性差的課堂,無疑是對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思維攪亂與破壞。
邏輯性強的課堂猶如一首好詩,起承轉合,推進自然。我們經常形容一些好課如“行云流水”,說的正是這種課堂流程符合邏輯,伸縮自然,流暢舒展。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