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也被稱為“世界屋脊”,同時也是徒步登山者和探險家們夢寐以求的目標之一。
然而明明這座山一半在中國,一半在尼泊爾,卻總被人默認是"中國的山"。
為什么全世界都把珠穆朗瑪峰跟中國聯系在一起?為什么尼泊爾甘愿被中國搶風頭呢?
世界最高峰命名權的爭奪
珠穆朗瑪峰的藏語名字"卓木隆瑪"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藏文古籍中,意思是"圣母"。當時的西藏人早已將它視為神山,在這座山從未被攀登之前,它就已經在藏傳佛教文化中根深蒂固了。這個名字通過茶馬古道、絲綢之路不斷向外傳播,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熟知的"珠穆朗瑪峰"。
而西方世界呢?他們直到1850年代才通過英國測量局的工作知道了這座山的存在。當時他們給它起了個無趣的代號——"XV號峰"(Peak XV)。就像給實驗室小白鼠編號一樣,毫無浪漫可言!
直到1865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才決定以測量局前局長喬治·埃弗勒斯的名字命名它,于是"埃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的名字才開始在西方流行。
有趣的是,當英國人正式宣布這個名字時,我們的"珠穆朗瑪"已經用了幾百年了!這就像你家祖傳的老宅,突然有個外國人跑來說:"嘿,我剛發現了這棟房子,我要叫它'史密斯公寓'!"——你肯定會翻白眼吧?
中國對珠峰高度的測量也遠比人們想象的早。早在清朝乾隆年間,中國就有了對珠峰高度的初步記錄。雖然當時技術有限,數據不夠精確,但這種"我一直關注著它"的態度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對珠峰研究的話語權。
到了現代,中國更是多次主導珠峰高度的精確測量,特別是2020年那次,將珠峰高度精確到8848.86米,這一數據很快被國際社會采納。
反觀尼泊爾方面,雖然同樣擁有對珠峰的主權,但在命名和早期測量方面存在明顯滯后。尼泊爾人稱呼珠峰為"薩加瑪塔"(Sagarmatha),但這個名字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正式使用,比起"珠穆朗瑪"晚了幾百年。在測量參與度上,尼泊爾直到近幾十年才開始積極參與,此前多是配合其他國家的測量活動。
就像餐廳里,先到的客人總能選到最好的位置一樣。中國通過早期的命名權和持續的測量權,在國際社會中牢牢樹立了對珠峰的"文化所有權"。
名字的力量就是這么神奇,先入為主的印象一旦形成,就會像珠峰上的冰雪一樣,凝固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難以融化。
南與北的認知差異
如果你從未見過一個人,卻只聽別人從他右側描述他長什么樣,你腦海中自然會形成一個"右側視角"的印象。珠穆朗瑪峰也是這樣!雖然它橫跨中尼兩國,但全世界似乎總是從"中國這一側"來認識它。這是為什么呢?秘密就藏在登山路線的選擇里。
珠峰有兩條主要的攀登路線:北坡路線從中國西藏出發,南坡路線從尼泊爾出發。這就像兩條通往同一座山頂的不同道路,卻因為歷史機緣,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國際認知。
早期的珠峰探險,特別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們大多選擇從中國西藏一側進行考察。為什么?因為當時的英國殖民者控制了印度,而尼泊爾擔心被英國吞并,對外國人嚴格設防。相比之下,清朝末年的中國雖然積弱,但西藏地區對外國探險家的管控相對寬松。
1921年,英國登山隊在進行珠峰探險時,隊長霍華德-伯里在中國北坡發現了通往山頂的可能路線。他寫下了大量關于珠峰北坡的壯麗描述,這些生動的文字和照片通過《國家地理》等雜志傳遍了全世界。
當全世界第一次在雜志上看到珠峰時,他們看到的是中國這一側的風景!這就像明星的第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會在粉絲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
有趣的是,雖然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成功登頂是從尼泊爾南坡上去的,但在此之前,七次主要的珠峰探險嘗試都是從中國北坡進行的。這就像一部電影前七集都在中國取景,只有第八集才轉到了尼泊爾,觀眾當然會先入為主地認為故事主要發生在中國了。
媒體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功不可沒。20世紀中期以來,大量關于珠峰的紀錄片、照片集中展示的是北坡獨特的景觀——絕壁般的北坡主壁、壯觀的冰川和標志性的冰床。
每當《國家地理》或BBC拍攝珠峰專題,他們經常選擇在中國一側取景,因為北坡視角能拍出更具戲劇性的畫面。久而久之,這些被反復傳播的北坡影像就在全球觀眾心中建立起珠峰與中國的緊密聯系。
旅游開發方面的差異更是鞏固了這種認知。中國的珠峰大本營建設得相當完善,你甚至可以坐車直接到達海拔5200米的觀景平臺,在舒適的條件下欣賞珠峰風采。而尼泊爾方面的大本營則需要徒步多天才能到達,這種可及性的差異導致更多的普通游客從中國一側認識珠峰,進一步強化了"珠峰=中國"的印象。
就像一個人的名氣往往取決于誰在講述他的故事一樣,珠峰在全球的"中國標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一側的路線在歷史上被更多地記錄、描述和傳播。
所以,當我們問"為什么珠峰被視為中國的山"時,答案不僅僅在于政治地理,更在于誰的視角塑造了世界對這座山的第一印象。畢竟,在信息傳播中,先入為主的力量總是驚人的強大!
一座山峰如何成為國家象征
中國在國家形象塑造中,巧妙地將珠穆朗瑪峰變成了自己的"國家名片"。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嗎?火炬傳遞特意安排登上珠峰的那一幕,震撼了全球觀眾。當火炬在珠峰頂上熊熊燃燒時,這座山與中國的聯系被牢牢地烙印在了世界觀眾的腦海中。
而此前的1975年,當中國登山隊成功測量珠峰高度并在峰頂合影時,那面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也成了國際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通過這些精心策劃的標志性事件,珠峰逐漸從一座地理概念轉變為中國國家形象的核心符號。
打開中國的小學教科書,珠峰幾乎是必不可少的內容。"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峰,位于我國西藏自治區與尼泊爾交界處"——這句話可能是許多中國孩子對珠峰的第一印象。
有意思的是,這句話雖然提到了尼泊爾,但微妙地把重點放在了"我國"上。再看看中國的紀錄片、郵票、紙幣,珠峰的身影無處不在。201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5元紙幣背面,珠峰的剪影赫然在列。當一個國家把一座山放在自己的錢上,這山還能不被視為這個國家的象征嗎?
反觀尼泊爾,雖然他們同樣以擁有珠峰為榮,甚至在國歌中都提到了"薩加瑪塔"(尼泊爾對珠峰的稱呼),但在國際傳播上卻輸在了起跑線上。尼泊爾是個小國,其國際話語權遠不及中國。
更巧妙的是中國將珠峰與"世界屋脊"、"第三極"等地理概念緊密聯系起來。當人們提到"世界屋脊"時,他們想到的是青藏高原,是中國的西藏,而不是尼泊爾。中國通過這種地理標志的符號化,成功地將整個高海拔地區與國家形象綁定。這就像是一場巧妙的文化營銷,將珠峰這個地理實體轉化為專屬于中國的文化符號。
通過系統性地在國內教育、文化產品和國際傳播中強化珠峰與中國的聯系,中國成功地在全球范圍內占據了珠峰的"文化所有權"。
這個過程告訴我們,國家符號的建立不僅僅依靠地理事實,更依靠持續的文化講述和國際傳播。就像品牌塑造一樣,誰能講好自己與符號之間的故事,誰就能在人們心中建立起牢固的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