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山醫院的志愿者隊伍中,83歲的許全生是服務年份最長的志愿者之一。每個周三上午,他都會從家步行1.6公里來到華山醫院神經元專病門診,在診室外做志愿服務,引導就診秩序的同時,也與患者、家屬們聊聊,一干就是17年。從一個“漸凍癥”患者家屬,到如今的志愿者,老許牽掛的是同病相憐的罕見病患者。
“你這里痛,小動作能做嗎,來我看看,痛嗎?”
許全生在華山醫院志愿者已經第17個年頭,“‘漸凍癥’這個病很古怪的,100個人就100種癥狀,威脅生命比較嚴重,一般應當說,目前是世界上的不治之癥、五大絕癥嘛,因為我過去有個妹夫也是生這個病,后來他堅持時間短,大概一年多點就走掉了,那以后我想我就到醫院去做志愿者吧,把我知道的東西跟人家講一講,因為對這個疾病,一般人了解得不多。”
對于前來就醫的患者,許全生也耐心講解提供幫助:“肌電圖做過了嗎?”“是要等兩個月的,從這個報告根據你的癥狀百分之八十就是這個毛病,如果醫院掛不到號,就今天夜里六點鐘等在那里,專病門診噢,等在那里一出來你就掛,肯定掛得到。”
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嬿告訴記者:“認識許老師應該大概在2008年前后,他開始就一直在我們門診,每星期三上午在門診幫忙,這個我們沒有要求過,所以他是一個民間自發的行為,自己站在門口,還要被人家當做‘黃牛’。”
許全生坦言,早些年都是自己自發去的,所以院方也并不不認可他這個“自愿者”,然而,“后來華山醫院招我了,叫我當‘志愿者’”,自此,許全生就成為華山醫院真正的志愿者了,許全生對病人也都感同身受,“病人得這個病最大問題是心理,心理這一關比較難,好像他們覺得天塌下來了,基本上都接受不了,我去的主要目的,實際上我是和病人交流,我會引導他們,既然生病了,就要面對這個現實,總歸要生活下去的。”
病人家屬對許老也很是感謝:“我有時候說話老人他也不一定能夠聽得進去,那許老會幫我跟我爸爸去交流,去勸勸他,兩個人交流也挺好的,這方面我真的蠻感謝許老的。”
陳嬿醫生稱,在這里,許老會把自己所見、各種各樣的情況跟病人說,聊以安慰,“他們因為經常走訪病人,有群,群里面病人會互相交流,可能醫生不會有那么多精力,要以診斷治療為主,很多病人都覺得跟他聊聊挺好的。”
許全生也稱,自己有一個特點——喜歡到這些病人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家屬感到沒有希望,想著投入下去應當看得到產出,他們這些產出看不到,不管怎么樣弄,這個病情總是要發展,只不過是快和慢的問題,家屬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自己要有信心,要想著生下去、活下去,如果家屬沒信心、病人沒信心,那就完了,我們都寄托于科技發達、科技創新,創新藥出來是最大問題,病人能治療了,就會好了,這很重要的,不過這條路會比較長。”
對于許全生,華山醫院專門授予他“榮譽志愿者”的證書,反復叮囑許老保重身體,別再“站崗”了,但老許總舍不得“退休”。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為別人撐把傘。老許雖然不是醫生,但漸凍癥家屬的經歷,讓他能夠與患者、家屬共情,用志愿善舉試圖“解凍”被疾病折磨的人,正是平凡暖人心。
看看新聞記者: 李會杰
編輯: 尤穎慧
責編: 李吟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