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個專門給“企二代”做深度教育的朋友聊天,他的一些觀點顛覆了我的以往認知。
我一直以為,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已經算是做得相當不錯了,但聽完他的一些觀點和案例后,才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地方沒注意到,沒做好的。
朋友的名字叫張曉宇,他從大學期間就投身于教育行業,先后在新東方和某低齡留學服務機構工作過,對教育有深刻且獨到的認識。
后來為了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張曉宇創辦了“Ficus教育”,開始從事長期陪伴式的家庭深度教育。
Ficus合作的都是頂級企業家家庭,這些家庭在子女教育上期望值非常高。要得到企業家的認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曉宇卻成功地做到了。
這些頂級企業家不僅愿意把孩子交給他深度培養,而且合作期限往往長達很多年,甚至是終生合作(近幾年合作的都是終生制)。
愿意把孩子放在曉宇身邊,讓孩子在整個成長階段,除了去學校上學和在家休息之外,其余絕大部分時間都和曉宇一起度過(曉宇陪伴每個孩子的時間,都超過一萬小時),按照他的教育理念來培養,受他的人格、行為習慣等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這幾乎就等于把孩子的未來乃至家族的未來,都托付給了曉宇。
可想而知,這是多么重大的信任。
曉宇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有著怎樣的教育理念?為什么這些頂級企業家這么認可他和信任他?
故事我慢慢講,先分享幾點我自己感到受啟發、受震動的點吧。
曉宇說: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是投資人,讓孩子當CEO。但大多數家庭,父母都當了老板,孩子成了打工者。這是孩子眼里無光的根源。”
“企業家子女教育的核心,不應該是財產和企業的繼承,而應該是精神內核的傳承?!?/p>
“給孩子買信托,本質上是對孩子能力的不信任。投資孩子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未來負責的最好方式。”
“企二代最大的風險,是好勝心大于了好奇心。好勝心最多能讓他成為精英,但好奇心的缺乏,會讓他沒有靈魂,眼里無光。”
不過,最震撼我的一句話是:
“家庭教育最關鍵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尋求教育方法,而是重構家庭生態?!?/strong>
我此前還真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細細一想,曉宇說得何其有道理啊。
家庭教育從來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可能僅僅通過改變教育方法就得以改善。要把孩子培養好,一定是整個家庭生態都要重建。
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圍繞孩子的教育,我們可以去重塑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家庭生態——我認為這是比僅僅把孩子教育搞好更重要的問題,也是Ficus的深度教育更有價值的地方。
如果你也覺得上面這些觀點讓你有所觸動,不妨了解一下曉宇的故事,以及他和這些頂級企業家合作的深度教育案例。
1
張曉宇其人
張曉宇,1991年出生于山西臨汾侯馬市311家屬院。雖然小時候家境并不寬裕,但是父母之間的深厚感情和他們對孩子無限的愛,讓曉宇形成了樂觀、開朗、自信、熱愛家庭、勇于追求夢想的性格特征。
何加鹽在張曉宇家做客,感受到他父母對他的深刻影響
曉宇在上學過程中,很幸運地遇到了很多特別好的老師。這些老師從不同方面影響了他,也感動了他,讓他深深感受到,好的老師和好的教育,會對一個孩子產生多么深的影響。
懷著這種理念,他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讀大二時,就加入了北京新東方,成為一名英語聽說老師,同時還擔任新東方派到外地去做大型勵志講座的演講老師。
每次演講后都會被熱情的學生包圍
在新東方,曉宇幾乎把所有時間全部投入到教學中。晚上本來是學生晚自習的時間,老師可以休息,但是曉宇每晚都會去班上,把孩子一個一個叫出來,單獨聊天,了解他的學習情況和喜怒哀樂,幫他們答疑解惑。
也因此,很快,曉宇就成了教學成績最突出,孩子們最喜歡的老師之一。
他發自內心地喜歡每一個孩子,認為每個孩子都潛力巨大。但他也發現,很多孩子的潛力根本沒有被家長和老師看見。他們被嚴重低估,被以錯誤的方式對待,不僅沒法達到應有的發展高度,而且生活得倍加壓抑。
這些孩子有很多,可能是從曉宇這里,才第一次感受到真正被看見、被認可、被尊重的感覺。也難怪他們如此喜歡曉宇。
但是令曉宇沮喪的是,他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太有限了。這些孩子都是短期課程,課一上完,他們就要回自己的學校去,這就意味著師生關系的結束。
他一次又一次聽到孩子們說:老師,我不想離開。我在您這里上課進步很大,也很開心。但回到學校,在別人眼里我又是一個壞孩子,家長不待見我,老師不喜歡我,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片黑暗。
孩子們給曉宇寫的留言
看著這些潛力巨大,有情有義,卻又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曉宇十分心痛,但是他無能為力。
因為對這些孩子而言,他作為一個培訓學校的短期培訓老師,只不過是他們生命中的匆匆過客而已。即便曉宇有心想要付出更多,影響孩子更多,也根本沒有機會。
在曉宇看來,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但很多孩子都被錯誤的教育理念給耽擱了,不僅沒能發揮潛力,反而有一些已經造成了心理上和成長中的問題。
而要讓這些孩子找到內心方向,發揮出潛力,解決掉曾經存在的那些問題,需要長期的陪伴和影響,不是他簡單上十幾節課就能解決的。
而且,由于他把一腔感情都放在孩子們身上,每到分別時,孩子們哭成一片,他也哭得稀里嘩啦。
這些既讓他十分感動,又十分遺憾,更是內心痛苦。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懷疑自己對那些孩子未來的人生提供不了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在這種痛苦之下,曉宇開始尋找新的教育機會。
為了能夠陪伴孩子們更長時間,培養更深的關系,他離開了新東方,選擇了一家低齡留學機構。
其實當時,也有另一家正在迅速發展的在線教育機構想拉他過去做高管,并給了可觀的期權。
一邊是風口上高速發展的企業(這家企業后來很快上市了)、高管的職位和豐厚的期權,另一邊是普通老師的職位和平均水平的工資,曉宇毫不猶豫就選擇了后者。
原因是:選擇這份工作,他可以陪伴這些可塑性很高的低齡孩子,至少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
在這家機構,曉宇的熱情完全爆發出來,他每天早上六點多就出門,晚上十點多才走,周末也不休息。公司每月統計出勤表,他的加班時長比其他老師的正常上班時間還要長得多。
而且,由于他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孩子都很認他,教育效果也是出奇的好。到最后,所有的“疑難雜癥”,所有別人搞不定的孩子,都會交給他來帶。
就這樣充滿激情地過了一段時間,隨著他帶的孩子陸陸續續考上外國學校,開始出國留學了,他發現原來在新東方體驗過的遺憾和痛苦,在不同的層面又出現了。
他帶了這些孩子一年多、兩年,感情已經非常深厚。在他心里,他都已經把他們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但殘酷的現實是,當這些孩子拿到留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就是他們說再見的那天。每送別一個孩子,他的心就像刀割一樣難受。
其中有的孩子出國,他其實是很不放心的,因為他知道這些孩子在學習習慣、生活獨立性、心理韌性等各方面基礎還沒有打牢,就這樣出去留學,會影響到孩子在外面生活的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以及學習、事業、人際關系的各方面表現。
但是這些事情的改善,需要家庭的深度參與,以及家長和老師長時間的付出,不是單憑他一個留學培訓老師在一兩年的時間里就能解決的。
曉宇曾跟老板建議優化教育模式,讓家長們深度參與進來,同時把時間拉長,他認為這樣才能給孩子和家庭最大的價值。但是老板從商業的角度思考,認為這樣做成本高、風險大、收益小,不符合商業邏輯,并沒有同意。
曉宇看到,如果繼續留在這家公司,他的教育理想肯定無法實現,他的內心也肯定會越來越痛苦。于是,他再次決定離開。
他也看清楚了,如果想要真正影響那些孩子們,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深度教育理想,通過加入市面上現有的教育機構,肯定是不現實的,只能是他自己獨立自主,創造一個新的模式、新的體系。
于是,曉宇成立了自己的教育機構:Ficus教育。
其中,Ficus這個拉丁語單詞,是“無花果”的意思。這種植物的花開在內部,雖然外面看不見,但只要耐心培養,終究會結出甜美的果實。而且它的根深深扎在土壤里,甚至可以穿透巖石,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這和曉宇的教育理念非常契合。
而曉宇,也確實像培育無花果一樣,精心地培育著那些孩子們,幫助他們扎根、結果。
2
三種類型的孩子
盡管曉宇從來沒有做過任何方式的營銷推廣,但是他對學生毫無保留的付出和對教育的極端投入,被很多家長看在眼里,并且口耳相傳,于是不斷有家長主動來找他。
經過一兩年的嘗試,在合作過不同的家庭,也教過不同的孩子后,曉宇最終找到了最能發揮他的優勢,也最受家長認可的模式:與頂級企業家家庭深度合作,跟孩子建立“師徒制”的終生教育和陪伴關系。
這種模式這也跟曉宇對他喜歡的企業家喬布斯、巴菲特、黃崢等人的研究學習有關。在對這些人的研究中,曉宇發現,他們都有自己的導師:喬布斯身邊有比爾·坎貝爾和艾德文·卡特姆,巴菲特身邊有格雷厄姆,黃崢身邊有段永平。
這些“弟子”和“導師”都保持著終生的親密關系,他們既是師徒、又是朋友。不管生意、人生還是家庭,遇到任何問題,身邊都有完全可以信賴的導師在陪伴和指點他們。弟子的事業和財富可能都遠遠高于導師,但是他們的成就都離不開導師的啟發、領路和陪伴。他們是站在導師的肩膀上走到世界之巔,并改變世界的。
曉宇覺得,這樣的關系正是他希望跟這些孩子們建立的,也是對孩子們最有價值的。
七年來,他已經深度合作了四個家庭,陪伴了六個孩子,跟每個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都遠超一萬小時。
有意思的是,這六個孩子,分屬于三個完全不同的類型,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國大部分孩子。
第一個類型是令家長和老師頭疼的孩子。
他們可能學習成績不好,不怎么聽話,喜歡跟家長老師對著干,尤其喜歡搞花樣百出的惡作劇,甚至個別還會有打架、撒謊這樣的行為。
對這個類型的孩子,家長們往往會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他們一方面心疼孩子在成長路上的磕磕絆絆,另一方面又“恨鐵不成鋼”,惱怒于孩子的叛逆與不爭氣。
但最讓他們難受的,還不是心疼與惱怒,而是深深的無奈。家長往往已經傾盡全力,投入了比其他家長更多的時間、資源和精力,只為找到一個培養孩子的良方。
他們熱切地學習各種育兒知識,不惜花費重金聘請優秀的老師,嘗試過各種懲罰、獎勵、引導的手段,但孩子依舊我行我素,仿佛一座堅固的堡壘,任憑家長如何努力都無法攻克。
但曉宇知道,這樣的孩子,其實可能內心非常柔軟。他們之所以表現出“叛逆”,主要是因為心靈深處對父母、老師的某些需求與期待,沒有被看見和滿足,而他們又不知道如何恰當地表達,只能通過某些極端的方式來引起關注。
如果能夠感受到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溫柔地呼應它,孩子就會把他們內在柔軟、美好的一面,天使般地展現出來。
對“令人頭疼的孩子”,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最好呢?
曉宇認為,關鍵是要對孩子拿出十足的理解和尊重。面對這群渾身是刺的小野馬,與其用韁繩強行馴服,不如帶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草原。
要有一個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孩子能夠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導師來引導他們。導師要像尋寶人一樣,仔細尋覓他們身上那些閃閃發光的小優點、小特長,讓他們感受到被充分認可。
在導師的引導下,孩子就會像被點燃的火箭,充滿活力地朝著夢想的方向騰飛,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
例如其中一個男孩,爸爸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他正處于十三四歲叛逆期,特別不愛學習,一讓他學習就不情不愿,還跟老師、家長玩各種心計,搞各種惡作劇,成績在班上也是倒數。
后來曉宇從他喜歡的RAP音樂入手,激發了他學習的興趣,又幫他找到了奮斗的目標,結果孩子不用人催促,就拼命地學習,不僅在班上很快趕到前幾名,還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美國頂級的高中,后來又考進知名大學。
另一個孩子,爸爸是掌管百億以上資金的投資機構掌門人。孩子才十歲,卻是別人眼中的“混不吝”,不僅不愛寫作業,不怎么聽話,甚至還喜歡打架,犯起渾來連老師都打。
而曉宇通過讓孩子教自己打高爾夫,發現他在做自己喜歡、擅長的事情的時候,特別耐心、細心、忘我投入,而且對人特別好,恨不得掏心窩子的那種好。
曉宇意識到,這個孩子只是外表帶刺,其實內心非常柔軟。他之所以表現出格,是因為他極度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尊重,而他從別人那里得到的,卻從來都不是這些,而只有批評、責罰、甚至狠狠的打罵。
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曉宇就反過來,對這孩子極度地好,極度地和善,尊重他,給與無限的耐心。一來二去,孩子尋回了自信心,也得到了想要的愛與尊重,就爆發出了自主學習的動力。
雖然他學習比別的孩子慢一些,但是特別有韌勁。別的孩子花一倍的時間就學會的,他花三倍、五倍的努力,不管再苦再累,都堅持了下來。曉宇也總是陪他看《阿甘正傳》這樣的電影,鼓勵他。
后來,孩子考到了令父母非常滿意的好學校。但是在曉宇看來,更重要的是,孩子內心柔軟善良的一面,完全展現了出來,他從原來人人避而遠之的“混不吝”,變成一個人人都愿意和他親近的“謙謙君子”。
第二個類型是令家長和老師驕傲的孩子。
他們學習成績非常好,很聽話,各方面表現都優秀。按道理,對這樣“近乎完美”的孩子,只要給他充足的資源,比如很牛的機構,很牛的老師,帶他進入名校就可以,很符合父母的預期。
但曉宇發現,很多這樣的孩子,動力都來自于外部的肯定,而缺乏發自內心的自驅力。他們拼命學習,表現優異,只是為了取悅家長和老師,而不是因為自己熱愛。
最終他們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找不到讓自己激情澎湃的事情,成為了“活在別人定義中”的“空心人”。
對“令人驕傲的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是最合適的呢?
曉宇認為,最主要是要幫助他找到自己的“心”,讓他們的人生有真正發自內心的目標,有自己熱愛的事業,而不是為了別人而活。
父母需要把目光從孩子的優秀表現上移開,讓他感受到沒有任何預期、不附帶任何條件的愛,讓他敢于去探索各種艱難的未知,而不用擔心“如果我沒表現好,父母和老師會失望”。
曉宇接觸的一個孩子就是這樣,他在北京top級別的國際學校上學,爸爸是某專業領域世界知名的專家,服務于多家全球頂級的科技企業。孩子是非常典型的“別人家的小孩”,在學校里各方面表現都非常優秀,每科的老師都很喜歡他,爸媽也對他寄予厚望。
但曉宇發現,這孩子已經在按照一種“完美人設”而活,爸媽希望他做到的,他全做到;老師希望他做到的,他也全做到;甚至同學們喜歡他什么的,他也全都能給到。但是問到自己想要什么,他卻茫然無措。
于是,曉宇接手孩子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讓他拼命學習,而是把他所有的課外班全部停掉,讓他按照自己的心意,盡情地玩,盡情地游戲,盡情地休息,目的是幫他減壓,清空“土地”。
曉宇看到,這孩子此前實際上承受巨大的外部壓力,每分每秒都是在為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肯定而活,他生命的土地上種滿了東西,但沒有一樣是自己的。
現在曉宇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東西,不管是花生、豆角還是南瓜,全部鏟掉,然后讓他種上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在這個過程中,曉宇特別注意觀察孩子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不是為了得到別人夸獎,而是完全發自內心去做、做了就會開心的。
他發現,這個孩子對人的需求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度,他總能在不經意間察覺到他人的細微變化,并給予恰到好處的關心和幫助;對社會的發展趨勢也有著敏銳的洞察力,仿佛能夠提前預知未來的走向;再加上他那獨特的審美能力,總能在看似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不一樣的美。
基于這些,曉宇提出,這個孩子非常適合從事產品經理這個職業,就像喬布斯一樣,用自己獨特的創造力和洞察力,為這個世界創造出美好的甚至是偉大的產品。
這個定位得到了孩子本人以及父母的高度認可。從那以后,孩子像是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每天都充滿激情地朝著目標努力前進,父母也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無比欣慰。
而曉宇最高興的,是看到孩子開始有勇氣真實地面對父母。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擔心自己哪里沒做好會影響父母對他的評價,他開始學會坦然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他可以大膽地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而不必再擔心被別人批評“不務正業”。他正在一點一點地找回那個充滿活力和熱情的自己。
第三個類型是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很“平凡”的孩子。
他們往往學習上偏科嚴重,總體不拔尖,對自己喜歡的科目就多學一些,不喜歡的就不用心;玩心特別重,而且很在乎輸贏,玩游戲輸了就不開心,非要贏不可;性格上內向,比較社恐,喜歡一個人待著,但是也不大在乎別人的眼光,從不內耗。
對這一類型的孩子,家長對他也沒有特別大的期盼,就希望他能開開心心就行。甚至有家長說,我們就把他“當個小寵物養”,也不期待他長大有什么大的作為,能陪著我們就行。
但曉宇知道,這樣的孩子其實往往會在某方面有著巨大的潛能。他們的閃光之處被外表的“平凡”掩蓋了,家長和老師看不見,他們自己也毫無覺察。
他們本來有潛力做出極高的成就,爆發巨大的能量,成為影響社會、改變世界的那一類人。但是由于他們的潛力沒有被很好地看見和發掘,最終令人嘆息地“泯然眾人”。
曉宇帶的一個孩子就是這樣的情形。
孩子十三歲,也在某國際學校上學,學習嚴重偏科,在班上很不起眼。他上面有個哥哥,由于哥哥全方位優秀,弟弟啥都比不上哥哥,只有跟哥哥學習的份兒。弟弟從小也認命,也不去和哥哥比較,各方面也不爭不搶,就自己過好自己就行。
由于哥哥已經可以滿足父母的一切期待,而弟弟看起來也不像學霸的料,所以爸爸媽媽對他也沒什么要求,就是“當寵物一樣養著”,他自己開心就行。
但曉宇接觸下來,敏銳地發現這個孩子被嚴重低估了。他意識到,這孩子可能是一個罕見的天才,只是他的天才一直都被埋沒,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家長,還是學校的老師,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最大的驚喜是:這個孩子從來不內耗,他完全不在乎外界的評價,只關注自己的內心。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可以毫不在乎,也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但是對于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會特別專注,特別能吃苦,一定要鉆到極致,并且好勝心極強,不允許自己輸。
后來,曉宇專門組織了一次“定位會”,幫孩子梳理從小到大的所有細節,看他印象最深刻的、最喜歡的、最愿意為之付出的事情,究竟是什么。
最終發現,孩子對量子力學特別感興趣。順著這個點再往下深挖,又發現他不僅是對量子力學感興趣,對核聚變,對相對論,對物理的底層邏輯,都非常感興趣。
定位會開完后,孩子自己也特別興奮,他發現了自己的熱情可以投注于其中的東西。后來,他很認真地跟曉宇說:老師,我知道我未來的目標是什么了,我想要推動基礎物理的發展,我的夢想是要拿諾貝爾物理學獎。
從那天起,孩子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最喜歡的游戲,從此再也沒有碰過。所有的時間,都被他用于了解當一個基礎物理學家需要做什么準備,需要學什么,然后就開始去準備,去學。
他學習的“猛勁兒”,連父母和曉宇看了都感覺到心疼。但孩子說,沒問題,我吃得消,如果頂不住的程度算十分的話,我現在才到五六分而已。
在這種熱情爆發之下,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快就追到了班級前列,并且在高中入學考試中考出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進入了夢寐以求的名校。更難得的是,孩子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后,一點都沒有放松,依然還保持著原來的學習節奏,因為他完全樂在其中,絲毫不以為苦。
3
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
當了解到這些案例之后,我不禁深為震動。
其實,養孩子就跟種樹一樣,有它的自然節奏。而很多家長(我也是其中之一),總是在外界的各種期待下,盲目教育孩子,只關注孩子能不能快速地“開花結果”,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土壤”是不是肥沃、“氣候”是不是合適,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長過程中,自然去探索和嘗試的“節奏”。
家長往往不是“化肥”施多了(報各種不必要的班),就是“水”澆多了(給孩子太多的期待,灌輸了太多大道理),結果“苗”反而被養壞了。這時候家長就特別容易出現挫敗感。
那些“令人頭疼的孩子”,很有可能被貼上了錯誤的標簽,被錯誤地對待。他們得不到該有的肯定和尊重,無法在自己真正擅長和喜歡的地方發展,相反,總是在自己弱項的地方被拿出來比較和要求,自己不快樂,家長不滿意,沒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一輩子幾乎這樣被毀掉了。
那些“令人驕傲的孩子”,雖然表面看起來一切令人滿意,但是有可能他們卻為了別人而喪失了自己,一輩子都是被外部力量驅動,體會不到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時的激情,也感受不到完全發自內心為自己而活的充盈與幸福。在表面的成功之下,可能埋藏著心靈深深的空虛(如果大家看過我寫的《紅塵已忘邵亦波》,就會對這樣的孩子一點也不陌生)。
那些“看似平凡的孩子”,有可能在某一方面藏著過人的天分,如果發揮出來的話,可以創造巨大的成就,但是如果沒有注意到,沒發掘出來,就被埋沒了。更重要的是,前者他是目標清晰,激情滿滿地過一生;后者是渾渾噩噩過一生,幸福感會截然不同。
我覺得每個家庭,都應該分析一下自己家的孩子,有沒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這樣的風險,如果有的話,一定要想辦法將其消弭掉。
4
重構家庭生態
上面講的這些孩子,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除了曉宇本人的全情投入和采用了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長都給與了毫無保留的配合,讓整個家庭生態都發生了變化。
家庭生態和孩子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生態不好的家庭,孩子教育就會出問題;而孩子教育存在問題的家庭,其內部生態也會被這些問題毒化。
曉宇從與企業家合作的第一天起,就致力于跟他們一起,改善整個家庭生態。這既是確保孩子教育得以改善必須要做到的條件,同時其本身也是曉宇追求的目標,是企業家及其家人能感受到的更大價值。
曉宇發現,在子女教育上,家庭生態容易產生的問題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個人情緒中。
父母在教育子女時,最容易產生的情緒是挫敗感、虛無感和焦慮感。
挫敗感常見于父親,當然母親也會有,只是不如父親那么明顯和頻繁。挫敗感就是覺得對孩子,自己的各種方法都不管用,反而只凸顯自己的無能為力。
學歷高、事業成功的父母,還特別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總會下意識地拿孩子跟自己對比,心里老想著“老子堂堂清北畢業,上市公司老總,結果這小子學啥啥不會,干啥啥不行”,這樣就更容易產生極度的挫敗感。
挫敗感在自身就是感覺憋得慌,表現出來就是脾氣暴躁。
虛無感常見于母親,就是覺得自己的價值不被看見,甚至連自己都懷疑“我有沒有價值?”“我在孩子教育中是不是完全沒用?”
尤其是當自己花了大量心血,承受了諸多壓力,最終卻完全沒有取得想要的效果時,媽媽的虛無感會更加強烈。
虛無感在自身就是感覺抑郁,表現出來就是不停的抱怨。
焦慮感往往是父母都有,就是心里擔心孩子教育不好,腦海里浮現出未來可能出現的種種可怕后果,卻完全找不到有效的應對方法,只能自己在那里煎熬。
焦慮感在自身就是感覺一切都失控了,表現出來就是無休止的嘮叨和強烈的控制欲。
當一個人每天都被挫敗感、虛無感和焦慮感所吞沒,而呈現給愛人、孩子的是暴躁、埋怨、嘮叨、控制欲,家庭生態怎么能好呢?
二是在夫妻關系中。
家庭生態的核心是夫妻關系,夫妻關系的核心是孩子教育。但在中國,夫妻之間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鬧矛盾,是大多數家庭的常態。可能很多家庭絕大部分的吵架,都是因為孩子的教育而吵的。
凡是生態好的家庭,一定是夫妻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形成了共識,能夠勁往一處使,夫妻互相助力;凡是生態不好的家庭,夫妻一定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矛盾重重,經?;ハ嗤虾笸?。
往往是:妻子覺得丈夫只顧工作,不管孩子;好不容易有點時間陪孩子,跟孩子也不能好好說話,除了問成績,就是擺出父親的架子教訓孩子。
而丈夫覺得妻子沒有把孩子教好,我把孩子交給你,你卻給我帶成這個樣子。
妻子又覺得很委屈,我累死累活為了這個家,把自己的所有時間都奉獻給了家庭和孩子,自己一點個人自由都沒有了,你不僅沒有一句好話,反而還責怪我……
這樣一來,夫妻之間就成了互相不信任、互相抱怨、互相指責、互相拆臺,完全無法形成合力的局面。
三是在親子關系中。
親子關系中最容易產生的是疏離感,就是家長和孩子之間很難有真正心與心的交流,家長進入不了孩子的內心。
常見的情況是,孩子和家長沒話說,只想著自己打游戲、玩手機;父母跟孩子之間,十句話有七八句跟學習有關,還有一兩句跟生活有關,而真正的情感交流,幾乎沒有。家長也不知道孩子一天到晚在想什么。
孩子對家長,常常是“你別來管我”的態度。對家長的要求,要么逆來順受,要么假裝沒聽見,極端的時候甚至會逆反。受不了一點批評,家長一說,就不耐煩,甚至傷心委屈,大發脾氣。
上面說的種種問題,一方面正是造成父母對孩子教育使不上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也讓家庭總體的幸福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曉宇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不滿足于僅僅對孩子提供教育和陪伴,而是發動爸爸媽媽一起參與進來,改善家庭的生態,和孩子的教育形成良性的正反饋。
我認為他在這方面,有幾點是做得特別好的:
一是與家長形成了分工合理、配合默契的團隊合作模式。
曉宇總是會跟企業家說,孩子的教育其實跟您管理公司是一樣的。家長要學會當投資人,讓孩子當CEO,至于那些專業的事情,就留給專業的人來干。
例如良好習慣的培養、學習成績的提升、內心動力的挖掘等,這些在以往都是父母最頭痛的、也是最感有心無力的,就讓曉宇和團隊來承擔就行。
這樣一來,一方面孩子的各方面表現更理想;另一方面,家長的心理壓力也一下子減輕了百分之八九十,甚至完全消失。以前折磨他們的挫敗感、虛無感和焦慮感,也就失去了根基。
那爸爸媽媽做什么呢?爸爸媽媽只管按照自己最擅長、最開心的方式跟孩子相處就行。
例如,爸爸帶著孩子去打高爾夫,打德州撲克(這都是爸爸特別擅長、特別喜歡的),甚至有些商務場合帶著孩子去體驗,跟孩子聊自己的家族史和創業史,講述自己對世界、對商業的認知等等。
對于這些,孩子其實非常喜歡,而且家長展現的全是自己最厲害的一面(而不像之前在教育中似乎總是表現出無計可施的笨拙一面),也是自己生命狀態中最開心、最舒適的一面,孩子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自然而然覺得爸爸好厲害,爸爸每天好有活力,必然會受到良好的感染。
而在媽媽那邊,她其實在家庭里承擔了巨大的責任,做了大量的事情,她是一個家庭的情緒核心。
原本由于為家庭付出大量心血而不被看見,得不到肯定,內心的焦慮和委屈無處傾訴,臉色和言語就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導致孩子對媽媽是又愛又怕。
而現在不需要焦慮,也沒有了抱怨、嘮叨和控制欲,沒有了負面情緒,表現出來的全是媽媽的愛與溫柔,孩子們也都跟著開心,都愿意親近媽媽。
孩子教育問題解決了,夫妻之間,也就沒有了吵架的點,互相看著都順眼了,慢慢又回到了以前的心中有愛、互相關懷、親密無間的狀態。
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拆臺的局面,一家子變得其樂融融,顯示出“家和萬事興”的氣象。
對父母而言,還有一個意外的、但是非常重要的收獲,那就是他們突然發現多出了很多的時間和自由。
曉宇陪伴孩子們的時間是:每天下午放學后,孩子們就到他那里去。吃飯和學習都在這,九點半才回家。周六一整天在這里,周日是家庭日,孩子和父母在一起。寒暑假和平時的節假日,除了春節之外,其他時間孩子都是在他這度過。
這樣一來,家長既能完全放心,又有了自己充足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有一個爸爸,之前一直有登頂珠峰的夢想,但是一直沒能實現,后來有曉宇幫忙解決孩子陪伴和教育的問題后,他既有了心情,也有了時間,就去把這個夢想實現了。
除此外,他還在自己原有的上市公司之外,另外開辟了事業的第二曲線,也做得非常成功。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
還有一個媽媽。原來一切都是圍繞孩子轉,孩子交給曉宇后,她突然發現,自己有了大把的時間,去練習自己喜歡的書法,去練早就想打的網球。甚至,她還能有機會和閨蜜一起出國旅游!
要知道,自從有了孩子以來,這位媽媽就再也沒有自己單獨出去旅游過,這十幾年來,孩子就成了她的一切。現在她才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美好。
二是影響孩子對父母產生崇拜感和感恩之心。
別看這些企業家都是叱咤風云的商界領袖,但是在家里,孩子們對他們是“祛魅”的,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爸媽作為普通人的一面,而爸媽在商界上縱橫捭闔的一面,孩子們卻見不到,所以他們未必能認知到父母在事業上的成功和厲害之處。
而曉宇對這些企業家本身就景仰和好奇,所以他會懷著極大的敬佩與熱情,去和企業家們溝通,深入了解他們,研究他們為什么成功,總結他們值得學習的地方,挖掘他們值得傳承的精神內核。
曉宇非常注重企業家家族精神的傳承。他認為,這些企業家之所以能成為這么大的事業,肯定有其過人之處。企業家的家族歷史以及個人成長、創業過程中,肯定有非常值得挖掘的寶貴精神特質,這些都是很有必要作為家族財富傳承下來的。
但這些非常寶貴的家庭教育資源,在很多家庭中卻被忽視了,家族精神的內核在下一代被丟掉了。
而曉宇跟企業家的互動和他的認知,對孩子而言就形成了一個稀缺而新奇的視角。孩子們本來對這些沒有多少認知,但是他們對曉宇有足夠的喜歡和信賴,聽到曉宇對他們父母如此高的評價,他們自然而然就受到影響。
如此一來,曉宇成了父母跟孩子們之間精神傳承的一個紐帶,間接但高效地幫父母樹立了令孩子敬畏、崇拜和喜歡的形象。
這也是曉宇所定義的他工作的重點,是他花時間最多的地方。原本企業家很難跟孩子建立的精神連接,通過他就變得非常容易。
當孩子們對父母產生崇拜的感覺之后,他們就會主動去學習、了解這些,并且樂意傳承。曉宇會帶著孩子去跟父母做深度訪談,了解家族歷史、創業的歷史、各種重大的決策點以及隱藏在背后的理念、價值觀等,每個家庭的訪談時間都不少于100個小時。這些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精神力量。
除此外,曉宇還引導孩子看到父母的不容易,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
有的孩子之前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稍有不如意還對父母抱怨。而曉宇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是:他要讓這些“富二代”的孩子們真正接地氣,不要覺得自己享受的一切是理所當然。
他會要求這些家庭對孩子們“去服務化”,就是把一直跟著孩子貼身照顧的保姆、司機、保鏢等都去掉,讓孩子自己走路、騎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去上學,讓孩子在家要自己負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一切由保姆或媽媽來照顧,甚至還要求他們學會分擔家務。
這些事情如果是父母要求孩子去干,孩子會有逆反心理,但是他們都聽曉宇的,當曉宇告訴他們要這樣的時候,他們都心甘情愿地去做。
而當孩子們感受到勞累,體會到艱辛之后,心里產生的不是埋怨,而是對父母的不易和父母對孩子的愛與照顧,有了深刻的認識,知道自己所獲得的一切并非理所當然,而都是出自父母的愛,也由此而對爸媽產生了此前沒有過的感恩的心理與感恩的行為。
當孩子們通過畫畫、作文、視頻甚至是在爸媽生日時精心準備的一桌飯菜,表達出對爸媽的愛時,爸爸媽媽往往都會感動得熱淚盈眶。
其實,這種感恩之心,不僅僅是對父母,還包括對一切值得感恩的人和事。這對孩子日后走上人生道路,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關乎他們的品德,也關乎他們事業的發展,更是關系到他們內心的幸福感。
三是積累“家庭幸福資產”。
從一開始,曉宇就有非常明確的意識,要把他陪伴孩子們的全過程,以及孩子和家庭的變化,全部都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他把這稱為“家庭幸福資產”。
每一次他陪伴孩子的場景,每次和家長的談話,以及每次重要的會議,都是全程錄像,有時甚至是三四個機位同時錄制。平時和孩子運動、游戲、學習,團隊的同事都會隨時觀察他們的行為和表現,每天做記錄。
孩子們每天會錄制一個三五分鐘的視頻,說一下當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收獲?;丶疫€要幫爸爸媽媽也錄一下,先是問一下今天的心情如何,打幾分,有哪些重要的事情等等——特別令我感動的是,這幾年來,每個孩子和每個爸媽基本上都堅持做到了。
曉宇還專門投入大量資源,以自己多年積累的深度教育理念為基礎,研發了記錄、存儲和分析家庭每日情緒及重要事項的技術系統,家長和孩子每天的心情、原因和主要事項,都可以在上面留存,形成可積累、可傳承的資產,甚至是一部類似古代“實錄”的家庭史。
除了這些之外,曉宇還會和團隊有意識地去挖掘家族歷史和企業家的創業史,記錄他們的關鍵決策以及背后的決策邏輯,每個家庭至少采訪不少于100個小時,都形成影像和文字資料。
七年來,這些資料已經積累了600多個TB的影像,記錄了500多萬字的觀察筆記,每個家庭都有了幾十萬字的“日記”。
何加鹽在曉宇的機房查看錄像資料
當初曉宇想要把這些內容留存下來時,ChatGPT和DeepSeek都還沒有出現,AI還沒這么發達,但他那時候就已經感覺到,這些資料應該具有巨大的價值,對家庭來說,是無價之寶。
這就等于曉宇提前四五年,就已經幫這些家庭構建好了大模型,保存了最珍貴的原始語料。這些在整個家族精神的傳承,和孩子未來的定位上,都會起到極大的作用。而沒有做這些準備的家庭,現在想做這些,但孩子已經長大,之前的事情已經無法再返回去記錄了,已經永久失去機會了。
可以想見,隨著AI的進步,家庭原始資料的價值,將會更加凸顯出來。我覺得我們每一個家庭,如果此前沒有這個意識的,都有必要從現在開始,學會保存自己的家庭“幸福資產”,讓AI更了解自己,幫助自己過得更成功、更幸福。
5
為什么是張曉宇?
在觀察、研究曉宇,以及和他交流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頂級企業家子女的深度陪伴與教育,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交付重、要求高、責任大,曉宇是怎么能夠把這件事情做好的呢?其中有什么成功的因素,可以供我們參考呢?
想來想去,要做成這件事,必須得兩方面的因素因緣聚合才行:一方面是曉宇本人身上所具有的,市場上難得一見的那種特質;另一方面是家長對這種特質的感知以及對其價值的洞察。
曉宇本身的特質,最突出的我認為是兩點。
最大的特質,是曉宇身上體現出的深沉而強烈的“愛”。他對父母的愛,對妻子的愛,對孩子們的愛,都令人過目難忘。
這種愛,既來自于天性,也來自于后天的熏陶。他的父母從小就給他毫無保留的愛與自由,讓他無拘無束地成長,并且對這個世界充滿了信任與善意。他享受著愛的溫暖,也愿意付出愛。又由于他從小到大遇到很多特別好的老師,讓他對這個世界的溫暖有了更深的感受,對教育的意義有了更強的感知。
當這些釋放在孩子身上,就使得曉宇對孩子可以有無限的耐心,無限的關懷。他之所以離開新東方和低齡留學培訓機構,原因并不是因為其他,而是因為在那里,他充盈的愛沒有機會付出,沒有地方寄托。直到找到自己的路,這些積攢已久的愛才完美地表達出來,施給了那些被他視若親生的孩子們。
也因為這份愛,他對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才那么敏感,并且能那么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
本質上,那些孩子正是因為缺少毫無條件的愛(通常他們得到愛需要以“聽話”“表現好”為條件),才會表現出外在的種種問題。
而曉宇以其特有的溫暖和細膩,滿足了這些孩子內心深處的真正需求,讓他們具有了安全感,從而敢于不用在意外界的目光,而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在曉宇心中,這些孩子就是他一輩子的親人。他自己沒有任何奢侈消費,沒有買房子,一直租房子住,車子也就是一輛普通的代步車,穿著和吃飯也很簡單,但是為了孩子們卻很舍得花錢,例如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技術支持的工具和平臺。
公司收入除了花在孩子們身上,以及用于公司日常開銷之外,剩余的部分,在他的計劃中,將被用作一個創業基金。孩子們未來如果有很好的創業計劃,他會幫著一起指導甚至投資。
曉宇還有一個夢想:雖然這輩子他能直接合作的家庭可能數量有限,但是他希望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可以傳遞給更多的人,讓大家能夠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風險提前排除掉,提升中國家庭的“幸福效率”。
因此,他會把陪伴這些孩子的過程,其中代表性的都會做成“像素級”的案例,寫成文字、拍成視頻,分享給大眾。同時,他所開發的技術平臺,等時機成熟時,也會開放給有需要的家庭和學校使用,讓每一個家庭都可以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積累自己的“幸福資產”。
另一個特質,是曉宇對他的教育事業極度的投入。
我和曉宇接觸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幾乎每一句話都和教育有關,萬事萬物都能聯想到教育。
曉宇的愛人告訴我,她印象比較深的是,曉宇在做員工的時候,都是最早到、最晚走,把公司當成自己家。做了Ficus之后,更是夸張,每時每刻,看到什么都想著自己的教育產品,還有孩子和家庭。她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專注、這么投入的人。
我到曉宇書房去的時候,當隨意翻開幾本書時,就被深深震撼了。滿滿的書柜都是各種教育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世界名著以及人物傳記書籍。隨便翻開一本,都看到他畫得滿滿的線和做得密密麻麻的筆記。
曉宇和我透露,他其實和查理 ·芒格一樣,有閱讀障礙癥,看書很慢,別人十分鐘看完的書,他可能半小時還看不完。我們難以想象,看完這些書,再加上記這些筆記,他得花多少時間。
但也因此,他看書是真正看進去了,書中的內容真正成為了他的精神食糧,化作靈魂的一部分,使得這個靈魂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擁有著不凡的溫暖和光輝。
除了看書學習以外,他從前遇到的那些好老師,也都是他學習的榜樣。每一個老師有什么特征,對待孩子是怎樣的用心,有怎樣的訣竅,他都如數家珍。
在新東方和留學培訓機構的幾年,他接觸了很多孩子,還不是作為一個普通老師那樣接觸,而是作為一個用心換心的師父那樣的深度接觸。
在這種用心的觀照之下,每個孩子是怎樣的類型,每種表現代表著怎樣的內心,每種問題要怎么去解決,每種需求要怎樣去滿足,他都已經在心里琢磨過無數次。
所以每碰到一個孩子,只要聊幾句,他都能對孩子的特質判斷得八九不離十;接觸一段時間后,對于這個孩子要怎樣培養,怎樣為未來走好人生道路做好最佳準備,也會有基本的預判。
另外,他這些年服務的家庭,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往往都會成為跟他關系很好的朋友。
他們要么是成功的企業家,要么是高級知識分子,要么是一定級別的領導。雖然關于教育的問題曉宇自己是權威,但是關于商業、關于社會、關于人生成長等,這些大佬們教會了他太多太多,這些用在對孩子們的教育、激勵和人生定位上,都是最珍貴、最有效的財富。
曉宇和家長的溝通
在家長這邊,成功的最大基礎,是家長對曉宇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支持。
像曉宇這樣深度的陪伴和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如果沒有家長毫無保留的信任和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這些家庭有幾個共同特點:
一是家長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但同時又特別顧家、特別愛孩子。
他們恨不得為孩子付出一切,但是卻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他們往往已經試過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其他機構,也試遍了能想到的任何辦法,但都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
因此,碰到了曉宇這樣真正靠譜的好老師,他們內心其實是非常驚喜的,也愿意傾盡全力地信任和支持。
二是這些家長都有長遠的眼光。
他們都能夠延遲滿足感,都非常認同成績不是最重要的,都更看重底層的品質,看重這個孩子的內驅力是不是被挖掘出來,看孩子的眼里有沒有光,是不是能找到自己的目標。他們都認同,教育最關鍵的不是一時成績的好壞,而是孩子能不能真正做到獨立和幸福。
也正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跟曉宇的理念完全一致,才會下定決心把孩子交給他,愿意讓他們跟著曉宇長期相處。
三是這些家長都有清晰正直的是非觀。
企業家在家庭教育問題上,最擔心的其實是孩子被低估而被耽誤,而很多孩子也的確一直都在被低估;但反過來,家長們又容易一直高估他們自己。這時候老師介入,特別難的一點,就是如何取得他們的認同與配合。
跟曉宇合作的家長做得特別成功的一點就是,盡管老師有時候指出問題會很犀利,在某些問題上和家長有觀點不一致的地方,但家長完全懂得“信言不善”的道理,他們能看到本質,認識到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尊重專業,從而對老師充分信任、尊重與配合。如果家長沒有這種基本的是非觀,家庭教育是很難搞好的。
6
每個孩子都需要伯樂
我想,看這篇文章的朋友,應該大多數都是作為家長的角色。這里面我希望能對大家起到一些參考作用的是:
子女的教育,其實有很多隱藏的風險。其中最大的風險,是孩子因為被我們低估,而耽誤了他本來可實現的高度;是不能準確地發現孩子真正擅長什么,喜歡什么,擁有怎樣的潛力,最終如何能過上他本來配得的人生。
有的孩子明明可以發展得很好,但是由于不能正確引導,成了所謂的“調皮的孩子”甚至“混不吝”;有的孩子看起來特別優秀,卻找不到自己的心;有的孩子本來具有極強的天賦,但卻被當成平庸的孩子對待,原本可創造奇跡的天分,也令人痛惜地被埋沒掉。
而家長很可能對這些風險一無所知。
我也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從曉宇身上,我學習到:教育無常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關鍵是一定要有無限的愛與耐心,去發現孩子自身的特質,激發他自身的激情和潛力。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伯樂,需要一個好的師傅,能在他人生成長最關鍵的時候,幫他找到內心的光。
每個對孩子的未來有期許的家長,也都需要一個曉宇這樣的老師,和家庭一起配合,把孩子托舉到他本來可以達到的高度。
希望您的孩子,也能夠沐浴在無條件的愛之陽光下,充滿安全感地自由生長,長成自己最喜歡的樣子,享受以自身條件本應達到的,最幸福、最充盈的人生。
---end---
PS:2021年3月,因曉宇加入我的社群“牛人星球”,我和曉宇認識。當時他曾經和我詳聊過這個項目,我一方面感到非常震撼,另一方面也將信將疑。
后來幾年,我一直都持續關注這個項目,發現曉宇越做越好。2024年,我終于按捺不住好奇心,特地兩次專程去北京見了曉宇,跟他深聊了二十多個小時。
我現場觀摩了曉宇陪伴孩子的場景,查閱了記錄每個孩子成長的檔案,跟他以及他帶的幾個孩子一起吃了飯,又到他自己的家里,見了他妻子,在他父母的家里,陪他父母一起吃飯;
我還專門到他的視頻資料室,看了他從第一次接觸家長,到陪伴孩子過程中,每個重要關鍵節點的錄像;又到他的書房,看了他閱讀的書以及在書上做的批注……
經過了這種“挖地三尺 ”式的了解,我終于明白了曉宇能夠成功的原因,也看到了他做的這些事情的價值。因此,有了上面這篇文章。
如果你也是企業家,家里也有6歲-13歲的孩子,你很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希望了解更多關于曉宇以及這種家庭深度教育合作模式的話,可以加微信聯系曉宇團隊的趙老師:
對于廣州或周邊的家長,有一個好消息:曉宇老師這周會來廣州。
4月17日(周四)下午3:00-6:00,廣州,我會和曉宇老師組織一個小型的下午茶沙龍,聊聊企業家家庭親子教育相關的話題。
感興趣的企業家朋友,歡迎聯系趙老師報名。為確保交流效果,最多僅限15人,報滿即止。
北京或周邊的朋友,可參加下周北京場的沙龍:
4月22日(周二)下午3:00-6:00,北京。請聯系趙老師報名,也是僅限15人。
此外,上面文章畢竟是我作為一個外部觀察者的講述。我曾建議曉宇把自己陪伴這些小孩的案例寫成文字和拍成視頻,他很 “聽勸”地做了。
我看了他做的案例文章和視頻,非常詳盡,真的是“像素級”的還原。我強烈建議每一個家有未成年子女的企業家朋友,都看一看。我相信,這些例子一定會引起我們的深思,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發。
《 》(點擊鏈接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