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在連云港市開發區猴嘴街道三峽青口鹽場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也是江蘇省最大的單體陸基漁光互補項目現場,新架設的銀灰色輸電線塔沿鹽堿地邊緣拔地而起,塔基與光伏板陣列平行延伸,電纜將池塘上方的光伏電力匯入電網。池塘中,300多名工人手持電動扳手擰緊光伏板鋼制支架的螺栓。目前,該項目現場正在進行光伏板及組件安裝工作,預計今年5月31日前全容量并網發電。
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現場
該項目由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額20.025億元,占地面積約7600畝,建設規模交流側450兆瓦,直流側540兆瓦,并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壓站,配儲容量為45兆瓦/90兆瓦時(儲能系統額定功率為45兆瓦,可存儲的能量為90兆瓦時)。該項目以“漁光一體”模式實現綜合開發,通過“板上發電、板下養魚”的協同布局,將光伏電站與水產養殖深度融合,構建綠色生態循環體系。
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現場
“光伏板支架最低點要距離水面4.5米,這樣才能保證散射光的折射率,同時為漁船作業預留充足的空間。”三峽青口鹽場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負責人唐榮忠表示,在支架高度設計上,該項目團隊進行了3輪技術論證,最終確定了光伏板和水面的最佳距離。相較于傳統光伏項目,該模式不僅能夠有效節約土地資源60%以上,還促進了清潔能源的替代利用及鹽堿地的生態修復。
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現場
項目現場,蔚藍的天空下,近78萬塊光伏板如波浪般起伏,深藍色板面倒映著魚塘的波光,在水面上形成一道道“遮陽屏障”。該項目150畝的養殖試驗塘中,自動投餌機正向水中噴灑飼料,工人們近期投放的120萬尾東方對蝦苗在光伏板的庇護下歡快暢游。“水上發電、水下養殖”這一生態循環模式能有效抑制藻類的過度繁殖,為水產養殖營造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
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現場
“我們采用海螺大混養、海參雙季混養、傳統混養三種試驗模式,用于探索漁光互補養殖的風險節點和處理方案,為后續大規模養殖提供可借鑒的樣板。”三峽青口鹽場漁光互補“光伏復合”項目負責人王禹介紹,這種混養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池塘的有效空間,還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鏈,使池塘具有一定的水體自凈能力。
該項目的順利推進,標志著清潔能源與現代漁業的深度融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高達6.7億千瓦時,相較于同等發電量的火電項目,每年可節省標準煤20.5萬噸,同時可大幅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氣體排放,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同時為現代漁業開辟了創新路徑。
通訊員朱訊 李濤黃阿鳳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凌飛
校對 盛媛媛
編輯 丁皓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