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廣西很多地方都編寫有地方志,其中,《南寧府志》就編寫有六版,如果算上《永樂大典》中的 <南寧府志> ,那就有七版了。
不過,由于《永樂大典》中的 <南寧府志> 屬于字條,條目之一,雖然也類似于“地方志”的格式,但也不算是正式的地方志,只能算是難得的“地方志”資料之一。
在明代,有過三次由朝廷明令發布規范的地方志編修格式,并全國推行編修地方志的高峰,其中嘉靖年間有過一次,所以,現在看到很多存世的明代地方志,嘉靖年間編修版本的占比很大。
《南寧府志》看著雖然編修過有很多,一數有六版,但實際在根源上卻只有兩個版本,一是明嘉靖十七年版,也可以稱之為明版,二是清乾隆八年版,亦稱為清版。多出來的幾版都是各時期這兩版的“增修”,“重刻”版,內容有很大的重合。
明代兩版《南寧府志》,最早一版正是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成稿,由時任南寧知府郭楠主持編纂編修的。郭楠在南寧任知府時,正好遇上朝廷頒令鼓勵編修地方志高峰,由此,“創修”,開了南寧地方修地方志的先河。
這個南寧知府郭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說是從皇帝身邊出來的人,那這樣的一個人,怎么就來到遠離京城,幾千里外的嶺南地界的廣西當官,并編寫地方志呢。
郭楠出身于泉州城望族——東街郭氏,在家族良好的教育環境下,在正德九年(1514年)中甲戌科進士,由此,在正德十年(1515年)被朝廷授以浦江知縣職。初仕為官,他愛民如子,重視教育,并且不畏權貴,所以,在任三年多,還是有著良好的官聲政績的,深受浦江縣民愛戴。
正是在浦江縣的表面,在吏部考核中,他得到了高分,風評也好,因此擢升為河南道監察御史。
不過,“監察御史”這官不好當,因為這官職的職能“很大”,“很多”,掌管監察百官、巡視郡縣、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等事務。說白了,能當“監察御史”的人,很多都是有著做事正派,敢于同權貴硬剛的官品,說俗點就像“糾察”一樣,但彈劾多了, 建言 多了,都很容易得罪人。
郭楠就是這樣,彈劾地方官員,還給嘉靖皇帝建言,但忠言逆耳,因此幾受嘉靖皇帝的責罰。
如嘉靖初登位時,他建言皇帝要下朝以后,還要多和大臣們聊聊,聽聽一些建議,結果被嘉靖罰了俸祿,因此被令“巡按云南”。
嘉靖三年(1524年),本來在事端之外的郭楠非要沾點腥,上奏議論朝廷發生的“大禮議”左順門事變,更是觸怒了嘉靖皇帝,被下令從云南“逮系赴京”,當眾廷杖一頓,削籍為民。
直到嘉靖六年(1527年),由于嘉靖帝改了政策,收了性子,地方也正是用人之際,于是吏部趁勢推薦重新啟用郭楠,從此郭楠再上仕途。被任為吉水教諭,這算是降級任用了。
是金子哪都會發光,郭楠在任上表現積極,沒幾個月就很快又升任昆山知縣,也正是在吉水教諭職上的短暫一任,他接觸到了地方志一類的書,為后來修《南寧府志》埋下了伏筆。
不過,因為他算是得罪過嘉靖皇帝幾次的“罪臣”,所以,一直再也沒有受到重用,任職遠離朝廷京城,是越來越偏,到了嘉靖十五年,他出任南寧知府,這也算是對他的一種貶職了。
他在南寧知府任上,還是關心地方文教的,翻修了南寧城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書院——敷文書院。修書院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書院里沒有本地的地方志。
因為在明清時期,地方志可以說是地方書院,府學,縣學中很重要的一本書籍,這里沒有,于是,他就產生了修地方志的想法,由此,他傾注心力,主持開始了第一版《南寧府志》的編纂工作。
這書付梓,也成為了他仕途上所作的最后一件大事。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南寧府志》出版后,心知再也看不到再進一步的提拔的希望,郭楠也就向朝廷提出,“引疾乞休”。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