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接上文:
Legend of Baimaquan
白馬泉的傳說
白馬泉位于雅安市雨城區歷史名鎮——上里古鎮,與青山為鄰,古寺相依。相傳古時候,上里的陳家溝有座金花廟,廟里住著金花老爺和他的兒子金花太子。有一天晚上,金花父子在田間散步,突然看見一匹雪白的駿馬在廟前的田里吃谷子,便立馬追了過去。那白馬聽到響聲后機警地跑開,金花父子窮追不舍,忽然,只見銀光一閃,白馬的身影消失在了夜色中。
之后,金花父子每到夜晚就埋伏在田邊,準備抓住白馬。直到第五晚,白馬終于又來吃谷子,金花父子便奮起直追,用早已準備好的青衣江鵝卵石來追打,一直把白馬追到天公寺泉池里,白馬慌慌張張地往泉洞里鉆。然而洞口太小,白馬的身體進去了,尾巴卻還在洞口,剛好被金花太子給揪住了。白馬進退兩難,便苦苦哀求道:“金花太子,你放了我吧,我來吃你們的谷子也是被逼無奈,自從你父親用箭射傷了我父親馬王爺后,為了報一箭之仇,父親就令我天天來吃你們的谷子。”金花太子說:“你把我們的谷子吃了,這一方百姓吃啥?你怎么賠償損失呀!”白馬說:“你們這個地方經常干旱,弄得你們常常顆粒無收,這樣吧,以后凡是遇到天干,你就來跟我說一聲,我就給你們下雨,讓渠清水常流,田能及時插秧,保證年年谷米滿倉。”金花太子說:“那好吧,一言為定。”說完將手一放,白馬就鉆進了洞里。金花老爺趕來,聽兒子講述了放走白馬的經過,還有點不放心,怕白馬說謊不講信用,還會出來吃谷子,便順手揀了塊癩巴石將洞口塞住。
第二年,上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貴如油,到了插秧季節還不見滴雨落下。恰巧金花老爺的令牌也不靈了——雨神偏不聽話,老百姓也感到無比絕望。萬般無奈之下,金花父子突然想起了白馬的承諾,就馬上試著去請洞里的白馬幫忙。結果那白馬果然不食言,當即作法,霎時烏云遮天,頃刻電閃雷鳴,不久大雨嘩啦啦就下來了。待到云開日出,彩虹橫空時,人們立即歡天喜地地忙著到田里播種、插秧。此后,每當遇到天干或是少雨季節,金花父子就去請白馬幫忙,白馬每次也是有求必應,信定言。從此,金花父子和白馬之間也結下了不解之緣。
白馬有功也有過,被金花父子所感動。所以每當想到以前自己對人類所造的孽時,便止不住眼淚滾滾,從癲巴石塞住的泉洞兩邊涌出來兩股潔泉。每逢白馬哭過,便有哽咽的抽泣聲——那就是馬蹄的“咯得咯得”聲。日久天長,淚水也逐漸形成了泉水,并且隨之而上漲(漲潮),故曰白馬泉。此后,每當泉水上漲時,當地村民要不就有人考上狀元,要不就有人去當官,再不就有人發財。因此,當地有一種說法:學生遇到漲潮就會學業有成,官員遇到漲潮就會官運亨通,商人遇到漲潮就會財源滾滾,一直流傳至今。
后來,金花父子相繼去世,(原)上里、中里、下里三個鄉鎮的老百姓專門找有名的石匠做了金花父子的塑像,并且修建了白馬廟來祭奠白馬。凡是遇到天干,人們就抬著金花父子的塑像去白馬廟請白馬降雨,而白馬總是有求必應。從此,(原)上里、中里、下里三個鄉鎮一直雨水充足,從未鬧過干旱。這就是為什么這三個鄉鎮的老百姓每逢天干就要抬著金花老爺和金花太子,熱熱鬧鬧到白馬泉求雨的原因,這個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來源:雅安西康博物館
▌編輯:張榕
▌審核:徐召紅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有關雨城的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