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的深圳持續引才”,這是城市的必然,也是深圳的底色。
這兩天深圳“超高規格”去上海招人,刷屏網絡。
市長帶隊、華為騰訊比亞迪科技大廠領銜、深圳機器人“十三太保”集體赴會,35000+個高質量崗位面向今年應屆畢業生……
這相當于是深圳向今年1222萬應屆畢業生喊話:深圳依然是你們的星辰大海。
一座多年來深受全球人才青睞的城市,一批領銜中國AI智造的明星企業,城市與產業的交融共進,正催生深圳人才需求的更迭。
這表明,不管任何時代,全球人才“圳”邀你來。
超高規格 赴滬引才
超高規格,千里赴滬,誠邀人才。
4月13日至14日,“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上海站)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深圳此次組團陣容不可不謂“頂配”,面向海內外人才發出誠摯邀請,尤其是AI智能產業的新質人才。
市長覃偉中親自上陣,華為、騰訊、比亞迪三巨頭領銜,深圳機器人“十三太保”優必選、智平方、星塵智能、戴盟、帕西尼、樂聚、數字華夏、眾擎、逐際動力、大象、大族、邁步、肯綮科技悉數亮相。
深圳赴上海招聘現場
更有超60家上市企業集結,包括華潤、招商局、中廣核、中海油等87家央國企,還有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鵬城實驗室等340余家事業單位集中參加。
現場提供招聘崗位超過35000個,絕大部分面向今年應屆畢業生。其中年薪50萬元至100萬元的崗位超過4000個,百萬年薪崗位超過800個。機器人算法工程師高達40-90萬元/年,AI大模型算法專家年薪達128萬/年。
毫無疑問,最具吸引力的崗位關鍵詞:AI智能、算法、機器人。
“未來裝備”空降現場
專注具身智能的科技企業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為機器人相關崗位開出最高80萬元的年薪。比如,機器人軟件開發工程師、機械臂運動控制算法工程師、機器人系統工程師等崗位年薪范圍都在40萬元至80萬元。通用機器人公司逐際動力給出的大模型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師、具身大模型框架高級開發工程師、強化學習算法工程師崗位,最高年薪達到80萬/年。
以全球首個“前空翻”機器人出圈的深圳眾擎,仿真算法工程師崗位月薪3-6萬,本科學歷要求的關節機械設計工程師,月薪最高可達5萬元。
新質產業,高薪崗位、明星企業,不難看出深圳對新質人才的饑渴。
留學生服務專區
這場面、這陣容、這薪資、這誠意,讓網友直呼:“上海同學坐不住了”,深圳“下血本”來招人。
為什么去上海
為什么去上海?為什么如此高規格去上海招人?
因為深圳和上海,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雙中心重點城市:是“經濟中心”也是“科技創新中心”,各自代表大灣區和長三角的頂尖城市。
而且上海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市和科研重城,雙一流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接近4成。目前,上海各類人才總量接近700萬人,其中作為科技革命“主戰場”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總量已從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上海高校排名前10
上海還是全球資源配置和人才流通中心,無數跨國企業和技術研發中心、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匯聚于此。
所以,不難理解,當AI時代全面降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十三太保”為代表的深圳機器人出圈,這個時候深圳超高規格赴上海招人,既是新質產業大爆發催生新質人才的大需求,更是依托上海這一國際化平臺吸引海內外高端人才,實現長三角與大灣區人才的雙向流動。
“十三太保”深圳機器人
事實上,雙向奔赴流動的不只是人才。
華為將全球最大研發中心設在上海,騰訊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產業基地已經布局在上海,比亞迪也在上海設立汽車新技術研究院和鋰電池工廠…正呼應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當下,在大國博弈科技當頭的白熱化趨勢下,中國科創“多點開花、多城互補”的格局。
這次以如此高規格,遠赴上海“攬人”,瞄準的正是“新質生產力”,重點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儲備人才,助力青年英才“與時代共振”。
華為上海練秋湖
所以,不是深圳的人才不夠,是深圳需要更多“創新的種子”;也不是深圳本土畢業生不夠,而是隨著前沿科創產業的大爆發,深圳對于創新人才的需求量太大。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所說:“深圳現在肩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歷史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突破的先鋒者、產業的實干家、跨界融合的多面手。”
11名博士現場簽約
深圳這次的高規格“攬人”也在表明,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等新質產業的大爆發,并不會讓崗位消亡,反而需更多優質人才,創造了更多高質量崗位。
深圳人才觀
“深愛人才,圳等你來”。這八個字是深圳的Slogan。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所有深圳人的共識。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移民城市,40多年的城市蛻變,得益于每一位來深圳的人。在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中,人與城市雙向奔赴、彼此成就,每個人都是與深圳雙向選擇的“人才”。
AI時代,新質產業爆發,深圳需要新的人才,深圳也有這樣的引力和機制,讓人才源源不斷的留下來。
比拼的是城市吸引力
目前,深圳各類人才總量超700萬,技能人才406萬、留學回國人員22萬、高層次人才2.6萬,對95后人才的吸引力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常年位居高校畢業生就業首選城市榜單前列。
產業與人才一樣,都是流動的,比拼的是城市吸引力,是城市能否為人才創造產業機遇,能否為他們提供容納夢想、包容失敗之地。
“未來裝備”空降現場
正如這次組隊去上海的深圳企業構成,既有華為騰訊比亞迪這樣的支柱型大廠,又有機器人“十三太保”這樣的破圈高科技新銳,“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新興產業串珠成鏈,未來產業拔節生長”,這就是深圳產業格局的最好寫照。
數據顯示,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2.5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1025家、境內外上市企業達576家。
深圳大鏟灣島騰訊新總部 概念圖
民間更生動的描述是,只要你有技術、有能力、有勇氣,隨時可以拉上幾個合伙人組一家從事AI機器人領域的創業公司,找到志同道合的投資人。因為深圳有著中國科創城市中最完備的產業鏈,最發達的創投機制。
在深圳,僅人工智能企業就有220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更是多達6萬家。深圳還有全國規模最大的百億級天使母基金、千億級引導基金集群,各類股權投資及創業投資基金數量突破1萬家…這些都是深圳獨特的創新機制,也是深圳為人才開放的創新“自留地”。
而在AI智能制造產業大爆發的當下,深圳針對不同層級的來深人才,拋出了一系列“大禮包”。
深圳"青年驛站"
比如2013年深圳全國首創公益“青年驛站”,為應屆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2016年開始向新引進入戶的人才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2017年,在一線城市中率先放寬大專學歷落戶。2022年,面向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才、產業技師和領軍人才配售人才房,價格只有市場價的6成;2024年首創人才引進入戶全流程網上辦理,足不出戶半小時就能完成落戶……
因為“深愛人才,圳等你來”,所以有了今天深圳的“創業樂土,安居家園”。深圳與人才,從來都是雙向奔赴彼此成就。
盡管時代變遷,盡管產業更迭,但是深圳城市的人才觀不變,無非是開放、包容,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是一以貫之的“來了就是深圳人”。歷經多年,深圳構建起
“人才—產業—城市”共生生態,這是深圳從上自下的價值觀,是引以為傲的城市資本,也是深圳創新源源不絕的根本。
有才的深圳持續引才
所以說“有才的深圳持續引才”,這是城市的必然,也是深圳的底色。
文|深圳客編輯部
圖片來自網絡
說說你怎么看深圳人才環境?
留言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