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熙南里到宜悅里,再到今年官宣的瑞金里REPARK、曼度樂福里、紫金·鐘愛里,南京新開的商業街為啥都愛叫“XX里”?
在一個個以“里”命名的商業街中逛逛,不僅能收獲一種街坊里巷的親切感和松弛感,還能感受到南京這座城市自帶的古城DNA。畢竟,南京最早的商業街就叫“XX里”。
長干里是南京最早商業街
說起“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些婦孺皆知的成語,你一定會想起長干里的浪漫美好。
長干里不僅是長干古城一代代“老南京”的生活區,還是南京最早的商業街。
“里”是人們聚居的地方,這個概念是從周朝開始的,《周禮》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南京著名文化學者、作家薛冰告訴文脈君,那時候的里坊是封閉的,是一個四面都有圍墻的居民區,晚上大門關起來,住在里面的人是不可以出來的。
隨著城市商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經濟活動的空間需要擴大和開放,封閉的坊墻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了。
南京實際上在六朝的時候就打破了“里”的這種界限,北方的里坊是到唐代以后再打開的,所以說南京這里的商業開發比北方早。
據薛冰介紹,早在東吳時期,長干里就已經是非常繁華的商業街。《江蘇文庫·方志編》之《景定建康志》記載:“吳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東吳的大市就在越城的北面,也就是長干古城和鳳臺山之間,那是當時東吳最大的市場。
西晉文學家左思寫過《三都賦》,其中有一篇《吳都賦》,被《江蘇文庫·方志編》之《洪武蘇州府志》收錄其中。書中寫到長干里的繁華,“長干延屬,飛甍舛互”,這里聚居著大量的貴族,“其居則高門鼎貴,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顧陸之裔”。
貴族云集,必然造就商業的繁榮。《吳都賦》中還寫道,“開市朝而并納,橫阛阓而流溢。混品物而同廛,并都鄙而為一”。
那時的長干里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可以聽到全國各地的方言,可以說是一個全國性的商品集散地。薛冰說:“如今老門西、中華門外西街,都是長干里的范圍,它是非常大的商業區。”
到了唐代,商賈思婦在李白的《長干行》中盼望著丈夫歸來,也可窺見此地的商貿繁盛。
所以長干里的“里”就成了南京商業中心的代名詞。
“里”面的故事還多著呢
隨著歷史發展,“里”不只用于商業區,也成了住宅和街道名字中的常用詞。
在南京的街頭走一走,就能遇上一大堆“里”:龍蟠里、能仁里、仁孝里、匯文里、孝順里、來鳳里……各種“里”的名字,有不同的來源。
雨花西路東的能仁里,因始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間的能仁寺得名。
位于解放路南段西側的尚書里,因為靠近明代吏部尚書倪岳園住的尚書巷而得名。
大行宮東南的仁孝里,按照清代《北山詩話》的說法,這里曾出過一家仁孝之人:“趙拱辰性純孝,居西華門三條巷,子自明,孫咸至皆以孝稱,鄉人表其里曰仁孝。”
中華門側的高崗里,原本是明代開國元勛徐達家后裔的西園,曾名五福園。因為地勢較高,且在鳳臺周圍,取“鳳集高崗”之意,改名為高崗里。
最有來頭的名字,大約是“龍蟠里”。
相傳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奉命曾出使東吳,途經秣陵(今南京)時他登上石頭山(今清涼山),駐馬觀察地理形勢,盛贊此地:“鐘山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龍蟠里的名字就出自諸葛亮的這句評語。
除了不凡的名字,龍蟠里還是南京文脈傳承之地。
《江蘇文庫·書目編》之《江蘇地方文獻志》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兩江總督陶澍為紀念晉朝陶侃、倡導古學,在龍蟠里設惜陰書舍,后改名為惜陰書院,是清末南京八大書院之一。后來,兩江總督端方在書院舊址建造了前后二幢藏書樓,竣工于宣統元年(1909)的江南圖書館,成為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
“里”面的故事還多著呢!
以后
當你走進以“里”命名的商業街時
不妨再多帶上一份驕傲
那是六朝人聲鼎沸的商業傳奇
也是南京文脈傳承的輝煌歷史
相信這些傳奇與輝煌
仍會在一個個“里”中續寫
文 |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然 張文穎
圖 |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趙杰
視頻 |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趙杰 張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