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陰區古清口街道,一場關于鄉村振興新發展模式的探索正逐漸取得成效。當智能機械臂取代傳統農具,當曾經握鋤頭的手如今精準操控數控面板,一家名為嘉帥重工的企業脫穎而出,以創新驅動的新質生產力為筆,村企聯營新模式為墨,穩扎穩打,鋪開一幅以“萬噸鋼構件”為底色的發展畫卷。
“過去村里守著土地,人力卻找不到出路,現在廠房建在‘家門口’,村民變技工,集體有分紅,這就是共贏!”古清口街道農科村黨總支書記王行秦感慨萬千。自 2024 年 5 月嘉帥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落戶古清口街道農科村以來,“企業 + 村集體”聯營模式應運而生。企業帶著前沿技術、科學管理與廣闊市場資源傾囊入駐,村集體則整合 20 畝土地、集結勞動力,雙方攜手共建 2 萬平方米智能生產基地。這一創舉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村企共富的大門,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 20 萬元,讓 60 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月收入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漲幅達到 40%。談及創新初衷,嘉帥重工總經理干夢竹目光堅定,這位土生土長的古清口街道人,一心想為家鄉添磚加瓦,憑借村企聯營,讓出企業部分利潤,助力村集體收入實現飛躍,帶動鄉親們就業增收。
這一模式打破了傳統工業與鄉村的割裂狀態,企業獲得穩定生產空間與政策支持,村集體以資源入股激活"沉睡資產",村民通過焊接、切割等技術培訓轉型為產業工人。智能化生產線更讓"農民工人"接觸到激光數控、自動焊接等先進技術,為鄉村培育出一支"帶不走的新質生產力隊伍"。“以前種地一年收入只有3萬元,扛鋼筋每天就掙100元,現在通過廠里的培訓,持證焊特種鋼構件,月薪大概12000元左右,我們組剛交付的重型工業鋼構件,聽說要運到上海呢。”身著工作服的工人喬杰,此刻正熟練運用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機器人操作系統”,有條不紊地操作智能機器人進行焊接工作,曾經以種地、扛鋼筋打零工的他,如今已成為月收入過萬的藍領。
在嘉帥重工的生產車間,新質生產力的痕跡無處不在:激光數控切割機將誤差控制在0.1毫米以內,焊接機器人實現24小時高效作業,自主研發的防腐工藝讓鋼構件壽命提升30%。企業依托ISO9001質量體系與GB/EN/ASTM多標準認證,年產能達2萬噸,產品覆蓋高層建筑、橋梁工程、裝配式新農村住宅等領域。“這條產線實現了‘鋼構件’的一站式智造。借助 5G 物聯網系統,每塊鋼板從切割到焊接的15道工序數據實時上傳云端,精度誤差小于0.5毫米,達到航天級標準。”干夢竹滿懷信心地透露,像剛才運用焊接機器人進行操作的一站式的生產線,預計明年年底還要增加4條。今年投產的工業重鋼柔性產線,更是突破傳統局限,可同時滿足工礦、廠房、橋梁、碼頭、運動場館等尖端領域需求,將 2 萬噸年產能釋放出 3 倍價值空間,新質生產力的乘數效應展露無遺。
從工業廠房到新農村建設,嘉帥重工的"鋼構版圖"持續擴展。企業以裝配式鋼結構為切入點,參與鄉村文體場館、倉儲物流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以工補農"走向縱深。2024年,企業承接的省內首個"零碳鋼結構農貿綜合體"項目,更將光伏屋頂與鋼構主體融合,探索綠色建筑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
"新質生產力不是城市的專屬品。"干夢竹表示,未來將深化村企聯營機制,建設鄉村鋼構技術培訓中心,并拓展海外"一帶一路"項目,讓本土鋼構件帶著"鄉村振興基因"走向世界。
隨著訂單的持續暴增,二期廠房預計2026年建設投產,屆時企業將新增100多個技術崗位,搭建起更廣闊的舞臺,讓更多“新農人工匠”在家門口參與大國重器制造,共享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發展紅利。
記者手記
從田間到車間,從納稅百萬到造福千戶,古清口街道和企業合作共贏的“鋼構方程式”項目,用實際行動有力證明,新質生產力絕非虛幻的空中樓閣,它深深扎根泥土、深情反哺鄉梓,是推動鄉村邁向現代化的硬核力量,正繪就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壯美畫卷。
關注淮安拆遷、老舊小區改造,給個關注喲~
1
2
3
4
5
6
小編是生產隊的驢
停不了,歇不得
心疼小編就點點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