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西大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來喜訊——工作人員在開展日常巡護時,意外觀測到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孤沙錐的活躍身影。據悉,這是廣西罕見的鳥類,同時也是大明山新記錄物種,填補了大明山鳥類監測名錄的重要空白。
李華堅/攝
柳澤平/攝
發現當日,廣西大明山管理局副局長滕達初帶隊執行生態巡檢任務時,在天坪區域濕地邊緣邂逅了這位特殊的"舞者":這只體長約28厘米的小型涉禽,身披棕褐色保護羽衣,細長鳥喙與短促黃足形成鮮明對比,正在淺水區踏著獨特的"舞步"覓食。隨行人員迅速將其記錄下來,經《廣西鳥類圖鑒》副主編黃立春鑒定是孤沙錐。
周光榮/攝
作為鷸科沙錐屬的珍稀成員,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顯示,這種偏好單獨活動的鳥類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濕地,不同于常見的遷徙性鷸類,孤沙錐多為留鳥,但部分個體也會遷徙。由于它們性格孤僻,常常單獨活動,不與其他鷸類或沙錐為伍,因此被戲稱為“獨行俠”。和其他沙錐一樣,它們在覓食的時候會用長長的嘴戳地面,同時身體還會有節奏感的搖擺,有專家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抖動誘出蟲子。它們身披大地色系的保護色,在水塘沼澤邊尋找蠕蟲、昆蟲、甲殼類或植物作為食物。
值得關注的是,孤沙錐同時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現身印證了大明山實施十年的生態修復工程成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