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傳說
古希臘神話中,橫臥在愛琴海南端的克里特島是眾神之王宙斯的故鄉。他化身銀蹄踏浪的白牛,引誘腓尼基公主歐羅巴至此,生下米諾斯、拉達曼提斯和薩爾珀冬。這片土地便隨之有了代達羅斯修造迷宮,米諾牛食人嗜血,忒修斯殺牛除害的動人傳說。
想要深入了解上述這些動人傳說的中國觀眾有福了。“代達羅斯:希臘克里特島的神話”特展于4月15日至7月27日在北京故宮神武門展廳展出,172件(套)珍貴文物及1件現代復原展品將帶領參觀者走進美麗的克里特島。人們不僅能觸摸到掩埋在古老地層里的神話烙印,更將透過悠久歷史和精彩文物解讀出鐫刻在西方文明源頭的基因密碼。
作為故宮博物院百年華誕的重要展覽之一,本次特展由希臘文化部、希臘文物及文化遺產總局、希臘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展覽以古希臘神話流傳的絕世巧匠“代達羅斯”為敘事線索,將神話故事與考古實證穿插結合,生動講述古希臘文明的重要源頭——克里特島青銅時代的米諾斯文化。
作為歐洲最早的青銅文明之一,米諾斯文化以宏偉的宮殿建筑、精美的壁畫、高度發達的海洋貿易體系、獨特的文字系統聞名于世。展覽主題“代達羅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代表匠藝與創造精神的重要人物,其建造迷宮、發明蠟翼的故事廣為流傳。
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館是世界上重要的米諾斯文物收藏機構之一,本次展覽為中國首個米諾斯文化專題特展,匯集該館珍藏的172件(套)珍貴文物及1件現代復原展品,分設神話、迷宮、青銅、巧匠、雕像、遠航共六個單元,系統呈現米諾斯文化在大約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間的輝煌成就。
展覽在神武門展廳“重現”著名的克諾索斯王宮遺址,營造沉浸式觀展氛圍。觀眾可沿著“代達羅斯”的足跡,從傳奇的神話故事中,走進真實的考古世界,全方位感受米諾斯建筑、壁畫、文字、青銅、彩陶、金飾、石器、印章及雕像藝術之美。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期待以本次展覽為契機,在古希臘的匠心智慧與紫禁城的營造哲學之間,在米諾斯人的航海精神與鄭和下西洋的開拓氣魄之間,構建起更具深度的文明對話機制,讓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勃勃生機。
文物與尋蹤
克諾索斯王宮 VS 代達羅斯迷宮
考古遺跡中尋找神話故事依據
古希臘神話中,代達羅斯作為絕世巧匠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克里特本土傳說:他奉米諾斯王之命建造迷宮,囚禁王后誕下的怪物米諾牛。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神話考古熱潮。學者們追尋著那些神話傳說,在古遺物中尋找蛛絲馬跡。尤其是英國考古學家亞瑟·伊文思等人拉開史前考古大幕,他找到的克諾索斯王宮,對應了代達羅斯神話里建造的這個迷宮。如此,讓一個神話故事變成了現實。這也是我們此次特展依據神話故事揭秘考古遺跡的一個線索。”本次特展的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展覽部薄海昆介紹道。
伊文思發掘的克諾索斯王宮建筑結構以其異常復雜的形態令人驚嘆,這種空間特質極易激發神話編纂者的創作靈感,使人聯想起"有進無出"的迷宮意象。遺址平面呈典型"回"字形布局,中央庭院長50余米、寬近30米,周圍密布數以千計的房間、樓梯與走廊,形成多層級立體空間。王宮不僅設計精巧,更配備當時先進的排水系統——陶制管道與傾斜地面的組合。考古研究表明,依托這座王宮形成的政治勢力最終確立了對克里特島的統治,環繞王宮發展的聚落也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現存最早的城市雛形。
伊文思之后,考古學者們的研究范圍逐步擴展至全島,陸續在其他地區也發現了多處米諾斯文化遺址及文物。特展現場展出的陶棺便是考古發現成果之一。
牛頭形來通杯 VS 迷宮怪物
珍貴酒器充當地中海文明交往使者
此外,克里特島的一些上古遺物中也能窺見代達羅斯神話傳說的蛛絲馬跡。代達羅斯神殿之名赫然書寫在線形文字泥板上,牛頭雕塑暗示人們所說的迷宮怪物并非空穴來風,舞蹈陶俑的動感仿佛閃爍出王家庭院的喧囂殘影。諸多證據表明,公元前14世紀左右的青銅時代末期,代達羅斯神話可能已有輪廓,故事內容也大概源于現實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特展首先引入眼簾的便是一件公牛頭形來通杯(來通杯,指古老的飲酒器)。這件器物以綠泥石雕刻而成。牛頭面部的毛發刻畫細膩,額頭處可見螺形發旋。來通杯注水口位于后頸部和左側牛角處,出水孔位于牛嘴。
“來通”(rhyton)一詞源于希臘語,意為“流淌”。很多古代文明都把來通杯用作祭酒器,其最大特征是器身上有注液口和出液口。來通杯通常為圓錐形,亦有獸頭形態。作為一種珍貴物品,獸頭形來通杯常被克里特島的統治者作為外交禮物贈送給他國。希臘大陸出土的牛頭形來通杯和埃及第18王朝法老墓壁畫上的來通杯圖像,均表明這種器物在克里特島與地中海東部其他文明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愛神雕像 VS 愛情神話
生育、出嫁、死亡伴隨神秘色彩
展覽現場還有幾件充滿了古希臘神話色彩的展品,其中有一件阿芙洛狄忒軀干的大理石雕像。這件雕像的頭部和肢體已經殘缺,但通過身體姿態可知它表現的是準備入浴的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臘神話中掌管愛情、婚姻和生育的女神,也是美麗與美德的象征,在羅馬時代亦受到崇拜。這種小雕像常在富裕家庭中供奉,也常作為嫁妝贈送給年輕女子,保佑并陪伴她們開啟人生新篇章。
另有一件沉睡的厄洛斯大理石浮雕引起與會者的圍觀拍攝。該雕塑的原作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紀,表現的是熟睡中的愛神厄洛斯。他正躺在翅膀和披風上,一手托著頭,另一只手握著兩朵枯萎的罌粟花。在冥后佩耳塞福涅的神話故事中,罌粟花是睡眠與死亡的象征。厄洛斯了無生氣的睡眠姿態和悲傷的面容也暗示著,這件作品可能用于悼念一位死去的年輕男子。
在展廳二層,還有一件做工精細的金花環展品。金花環通常出土于富裕男女的墓葬中。花環的設計以花卉或葉片形態為主,模仿希臘本土植物,并根據其與神話的關聯賦予象征意義。簡潔而風格化的葉片可能指代月桂葉,這一植物與達芙妮與阿波羅的神話緊密相連。
跨時空
展廳結尾特別增設“海月同輝”篇章,展出故宮博物院藏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13件重要文物,同臺展示人類早期文明的多元性與共通性。
當青銅文明第一縷光芒同時照亮愛琴海與華夏大地,米諾斯工匠與中國先民以銅錫合金為介質,在隔絕的地理時空澆鑄出風格迥異卻同樣璀璨的文明之花。在本次特展的續篇,通過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一小部分先秦文物,與克里特青銅時代文物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是人類文明在相似認知階段產生的精神共鳴。
觀展提醒:
本次展覽觀眾可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參觀,展覽期間將同步推出系列學術講座與教育活動。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娜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