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悄然展開——來自泰達街的抗美援朝老兵葛金元和其他4位老兵一起,用顫抖的雙手將十余件承載著戰火記憶的珍貴文物無償捐贈給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文物交接的瞬間,老兵們的私人珍藏正式榮升為國家記憶,令人熱血沸騰的紅色基因也借此永續傳承。
珍貴藏品 見證崢嶸歲月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藏品保管部一行人專程從北京來到濱海新區接受捐贈。葛金元和嵇效增、戈群、王志懷(王琴娥代捐)、陳紹先(況瑞松代捐)等4位抗美援朝老兵一起,將抗美援朝紀念章、立功獎狀、兵役證、軍帽、油布等十余件珍貴藏品無償捐贈給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抗美援朝紀念章雖刻上了歲月的劃痕,卻在燈光下折射出熠熠光輝;油布包裹的立功證書和老照片早已發黃,卻在無聲訴說著那段時光的波瀾壯闊。這些被?硝煙淬煉過的“傳家寶”重見天日,所人都屏住呼吸,熱淚盈眶。
“七十多年前,我們參加了抗美援朝,戰勝了美帝國主義,取得了偉大勝利。七十多年后,我們幾個人又聚在一起參加捐贈大會,我感到非常光榮。”95歲的葛金元眼神堅定,一字一句地說道,“我希望下一代們能永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每件藏品都是會說話的歷史證人,每件藏品都將構成黨史展覽中鮮活的敘事單元。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藏品保管部負責人對老兵們表達了感謝,并表示會將這些紅色文化藏品進行妥善保管和利用,使其成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
戰火紛飛 老兵出生入死
回憶起抗美援朝的經歷,葛金元感慨萬千。1930年,葛金元出生在江蘇省泰興縣,生長于戰火紛飛的年代,年幼的他心里早已經埋下當兵參軍、保家衛國的種子。1950年,20歲的葛金元應征入伍,新兵訓練后被調到衛生干校學習立志成為一名軍醫。1952年9月12日,葛金元跟隨中國人民志愿軍從吉林省集安市宣誓入朝,錚錚誓言猶在耳畔。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異常慘烈悲壯。作為24軍72師的一名軍醫,葛金元隨部隊負責將戰備物資運送至前線,親歷了此次戰役。
“來回穿越敵人的封鎖線是最危險的,敵人的炮彈不停轟炸,我們要趁著打完炮的間隙跑去送物資。”每次運送物資都需要一名隨隊軍醫,隨時準備急救。有一次,他騎馬去軍部送文件,途中路過一戶人家歇腳,家里的小孩看到他身穿軍裝,幫忙牽馬喂水,讓他十分感動。然而,他轉天下午回程再路過這戶人家時已經被炸為平地。
“沒什么前方后方,哪里都有犧牲。怕也沒用,當時就抱著犧牲的決心。”當再度回想起犧牲戰友的音容笑貌,葛金元不禁濕了眼眶。“說好的一塊去,一塊來。最后七個人,就剩我一個人回來了……”
抗美援朝中,葛金元榮立三等功。他的故事已成為被?戰火淬煉過的“活教材”,每一個生動的細節,每一幅被歷史定格的畫面,讓這場跨越七十載的紅色傳承,正在新時代續寫熾熱的篇章。
這些斑駁的歷史信物就像紐帶,串聯起黨史學習教育的時空經緯,生動詮釋著泰達街道“學黨史,踐使命”活動的實踐深度。未來,濱城泰達街將繼續深入組織開展“學黨史,踐使命”活動,不斷引導全街黨員干部員工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回望崢嶸歲月、感悟歷史巨變。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落實在具體行動中,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同時,推動退役軍人事務從基礎保障升級為城市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實踐。通過“黨建引領、政府搭臺、社會參與”的模式,構建起立體化榮軍生態,讓軍人真真正正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