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30㎡的“邊角料”變成四季可賞的社區花園,在上海,這樣的“景觀微更新”已不罕見。然而,如果設計師是一群高中生,裝飾品來自生活中的廢棄物,“公共客廳”完工后還能釋放出6個非機動車充電位和2個機動車停車位,這就有些不同尋常。
新民晚報記者今天獲悉,位于定海路街道周家小區的“社區花園”項目,成為教育賦能社區治理的一次成功嘗試。控江中學跨學科美育課程將六大學科知識融入改造,以“最小干預”的理念重構居民交流場景。在“微更新”過程中,民心民意始終被街道放在首位,居民共建共治得到了生動實踐。未來,這種“微介入”模式有望在更多社區推廣。
美麗的社區花園
廢棄物做裝飾 解決社區難題
上午,在周家小區6號樓前,新民晚報記者看到,一塊閑置空地已“變身”為“共享客廳”。木質長椅冬暖夏涼,透明頂棚擋雨透光,白色石子遮蔽了花壇裸土更顯整潔,無障礙坡道和防滑地磚則凸顯人文關懷。
花園里的裝飾物充滿藝術感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要數花園里的裝飾物。廢棄塑料瓶瓶底畫上江南窗花紋樣和弄堂磚墻肌理,再粘貼在亞克力板上,就成了一幅立體光影“壁畫”。塑料瓶瓶身剪成一塊塊塑料片,再燙出各異的卷邊,便成了一串串五彩“風鈴”。居民家中的各種廢棄物,變為一塊塊獨具工業風和年代感的“裝飾板”。就連“友鄰庭”的名牌,也是由積木、紐扣、水管等物件改造而成的。
廢棄物做的裝飾風鈴
生活用品拼搭的花園“名牌”
創意滿滿的裝飾壁畫
值得一提的是,花園的改造還破解了一些社區難題。“原來這塊角落總是停著一些非機動車,居民還會從家里拖出飛線來充電,既臟亂又不安全。設計方案時,學生們合理規劃空間,如今靠墻新增了6個非機動車充電樁,出入口又釋放出2個機動車車位,居民都覺得很實用。”軍工路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衛興介紹,居民們還“眾籌”了一些座椅茶幾,坐在一起曬太陽嘮家常,花園更顯溫馨。
靠墻新增了非機動車充電樁
居民“眾籌”的座椅茶幾
共商共解難題 組建自治團隊
新民晚報記者從定海路街道獲悉,周家小區是一個原拆原建小區,幾十年的老鄰居在回遷到公房后缺少聊天場所。與此同時,小區有一處30㎡閑置空地一直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逐漸成為“臟亂角落”。為此,街道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微更新”過程中,民心民意始終被放在首位。
閑置空地原本的模樣
在啟動改造之初,針對“閑置區域如何利用”議題,軍工路居民區兩委班子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提出“全民參與管理”理念,將居民關心關注的“難題”擺上桌面共商共議。居民們也提出了許多想法,包括多布置座椅、安裝扶手、二次利用廢棄回收箱、花壇多鋪碎石等。
社區召開民主協商會議了解居民需求
為此,居委會邀請業委會、物業、社區志愿者團隊等多次召開民主協商會議,開展方案可行性評估。經過反復梳理、論證和調研,最終確定將空地升級為“軍工路居民區社區花園——居民議事廳”,植入景觀綠植、宣傳文明墻、居民交流角、便民休憩椅等,為居民提供集議事、服務、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睦鄰共享客廳。而居民議事廳的設立,又正向促進居民區形成“對策共商、大事共議、難題共解、實事共辦”的小區治理模式,依靠群眾的“金點子、良方子”,居民區也尋找到了“老破小”轉變為“小而美”的金鑰匙。
自治團隊“友鄰微花園夢想家”對花園進行管理維護
同時,居委會在“對策共商、難題共解”的基礎上,整合轄區內資源為項目賦能,助推項目實施。社區基金會以項目化、公益化的運作方式,籌集了啟動資金。小區黨員、志愿者骨干、熱心居民還自發組建了一支社區自治團隊“友鄰微花園夢想家”,確保項目順利開展與后期維護。設計宣傳文明墻,美化社區整體環境,參與搬運雜物、清理垃圾,嚴控工程進度與質量,輪流排班值守維護議事廳的正常運行……通過全過程參與項目落地,居民自治得到了生動實踐。
高中生挑大梁 活用學科知識
萬事俱備,由誰來設計改造?基于定海路街道與控江中學多年來的聯建共建合作,街道向控江中學團隊伸出了“橄欖枝”,邀請師生以“環保可再生”為主題參與改造。
控江中學學生在現場調研
如此,一群05后高中生便得到了從調研分析、方案設計到成果落地的全流程實踐機會。歷史、美術、物理、生物、化學、信息技術六門學科知識被融入其中,這在控江中學該項目負責人王獨伊記憶中也是首次:“這不是簡單的美化工程,而是一次從‘解題’到‘解決’的能力躍遷。我們摒棄了傳統課堂的虛擬案例,轉而圍繞真實的社區需求。”
學生調研居民需求
歷史與信息學科團隊展開了“地毯式調研”。學生們通過檢索國內外社區花園案例,結合實地走訪與問卷分析,和街道居委一同提煉居民訴求。“我們還為不同年齡段居民繪制了‘用戶畫像’,確保設計‘接地氣’。”一名參與調研的學生說。
設計裝飾品
美術團隊則提出“一園多能”設計理念,設計了階梯式文明宣傳墻、定制花壇與半透明遮陽棚、防腐木座椅。物理工程組利用3D建模技術設計了幾款長椅模型,最終居民選擇了穩定性和性價比最高的款式。
3D建模設計長椅
生物學與化學學科則為可持續性提供科學支撐。學生們對土壤進行理化性質檢測,發現pH值偏高且有機質匱乏。通過對比實驗,推薦種植耐堿性強的繡球花與佛甲草組合,并設計了“雨水收集-滴灌”一體化系統。針對銹蝕嚴重的欄桿,化學組創新采用檸檬酸緩釋除銹法,既能避免強酸污染,又可延長金屬部件壽命。
對土壤酸堿度和銹蝕進行實驗
對土壤酸堿度和銹蝕進行實驗
變“解題”為“解決” 為社會盡己責
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得到了快速提升。作為花園裝飾設計的主力成員,美術組的范藝菲回憶道,經費與時間的雙重壓力曾讓自己陷入困境:“如果用定制的裝飾材料,預算根本不夠。手工雕刻又耗時太長,可能趕不上驗收節點。”
在塑料瓶底進行彩繪
轉機出現在一次學校值日,她發現被丟棄的透明塑料瓶在陽光下折射出斑斕光斑,靈感突然迸發。她帶領團隊收集了300多個廢棄塑料瓶,清洗后裁切出一片片“天然畫布”。起初,有居民質疑用“垃圾”做裝飾,但當裝置做成后,許多人主動送來家里的廢舊瓶子。最終,這組名為《拾光》的作品不僅將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內,更成為社區環保理念的象征,小區孩子們都很喜愛這個“環保角”。
廢棄物“風鈴”折射出五彩斑斕
“學生不僅要計算花壇尺寸,還要考慮花壇邊無障礙通道的坡度。美化花園時,要平衡藝術表達與居民接受度,在有限經費內完成設計與創作。這些經歷讓他們真正理解什么是‘社會責任’。”王獨伊說
既敬業又專業 有望復制推廣
更深遠的意義,或許在于打破學校與社區的圍墻,讓學生有機會走入社區、聆聽歷史,通過多元互動讓教育從“單向傳授”轉向“共生共創”。
聆聽居民講述小區歷史
顧衛興回憶道,學生們在設計方案時就來了不下五六次,耐心與居民溝通,傾聽大家的故事,并根據需求多次修改方案。“我們曾擔心學生們是否有能力做好小花園,后來發現他們既敬業又專業,每次筆記都記得很詳細,居民的需求也全部得到了反饋,甚至比一些成人團隊更負責。”他還說,改造完成后,周邊小區的居民都來參觀小花園,詢問自家小區是否也能進行類似的改造。
學生的設計方案
學生的設計方案
新民晚報記者獲悉,此次“微介入”模式改造成本低,能被快速復制,又保留了社區原有的煙火氣,定海路街道已將其納入“15分鐘生活圈”優化方案,未來有望在更多社區推廣。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社區正探討與控江中學對接共建“城市微更新實踐基地”,未來將有更多學生團隊帶著知識走出課堂,用青春創意為城市帶去改變。
原標題:《社區堵點變身“寶”地花園,“共治+自治”打造議事廳,教育這樣賦能社區治理》
欄目編輯:張鈺蕓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圖片來源:金旻矣 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金旻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