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科技有愛
共創美好世界
3月29日
由中國殘聯主辦、北京市殘聯承辦的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
科技助殘平行論壇在北京舉行
論壇發布了15個 2025科技助殘創新案例
今天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天津大學明東團隊的
“腦機接口編解碼專用芯片‘腦語者’”
天津大學明東團隊
技術名稱:腦機接口編解碼專用芯片“腦語者”
技術內容:能識別頭皮腦電中極微弱的神經信息,高效解碼用戶操作指令,極大提升大腦與機器間的通訊效率,在肢體殘疾、聽力言語殘疾和孤獨癥康復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
今年兩會期間,天津大學神經工程團隊展示了全球首個可開源的“片上腦-機接口”智能交互系統MetaBOC,該系統由天津大學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團隊與南方科技大學等團隊,協同開發。
片上腦-機接口,是利用體外培養“大腦”(如腦類器官)與電極芯片耦合形成的片上腦,通過編解碼及刺激-反饋實現其與外界信息交互的技術,是腦機接口領域的一個重要新興分支。
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物理場促進人源性腦類器官生長發育的作用,厘清了低強度聚焦超聲對大腦進行調控的原理機制,為片上腦智能交互系統MetaBOC提供了具有更好智能基礎的培養“大腦”。實現了培養“大腦”對機器人避障、跟蹤、抓握等任務的無人控制,完成了多種類腦計算的啟發工作,有望對混合智能、類腦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產生革命性的推動。
腦機接口作為連接大腦與外部設備的關鍵技術,可實現大腦信號的讀取、解碼與指令轉化,其應用場景廣泛,橫跨醫療健康、教育、智能家居等多個行業,展現出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副校長明東認為,腦機接口技術未來可以與人工智能結合,推動腦機接口在人機交互方面的應用場景創新。
實驗員正在給天津大學學生授課。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由明東帶領的團隊,是國內從事腦機接口領域研究的團隊之一,成員匯聚了各類國家級人才,平均年齡僅有37歲。
“近20年來,我們一直在從事智能人機交互、新一代無創腦機接口等領域的研究和人才培養。”明東說,目前團隊已經構建了集核心器件、關鍵技術、系統應用于一體的全鏈條自主知識產權體系,突破我國在智能人機交互領域“卡脖子”瓶頸,成果已經應用于載人航天、特種作業、醫學教育、臨床康復等重要領域。
實驗員在天津大學實驗室內給學生授課。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走進位于天津大學的實驗室,科研人員正頭戴腦電極帽,目光匯聚于電腦屏幕上,并不需要雙手的操作,就能夠用“意念”控制無人機穩定地飛行。過去科幻電影中的場景,正在這里成為現實。
明東表示,當下,腦機接口發展擁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國家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
談及腦機接口技術的未來,明東語氣里充滿信心。他說,我國腦機接口市場正在孕育發展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研究者致力于建立腦機自然交互模型,逐步實現意圖的自由表達。同時,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逐漸拓展到醫療、航天、工業、生活等多個領域,未來可能會惠及萬千家庭。
“未來,通過進一步加強腦機接口底層技術創新,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圍繞重大工程應用轉化需求,將驅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腦機接口技術將有望在醫療健康、學習教育、生產生活等領域實現突破,讓人類探索更廣闊的認知與能力邊界。”明東說。
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一個個“科技熱詞”引發會場內外熱議。明東表示自己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腦機接口作為變革性人機交互技術,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之一。希望我國進一步加快布局腦機接口這一國家戰略急需專業設置,構建人才長周期貫通培養體系,為腦機接口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來源:綜合新華社、博而雅科技等
編輯:張雪飛
審核: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