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你對著手機說 “小藝,規劃今天的通勤路線”,車載導航可以根據今天的日期和你的使用習慣避開擁堵路段;坐進車里,你因為有些悶熱拿手扇了扇風,智能助手便詢問你是否需要打開空調降溫;路過一個施工路段,車載AI問你要不要關窗避免揚塵;到了公司開季度會議,AI助手幫你接聽了母上大人的電話,并把內容做成了文字摘要,提醒你今晚早點回家,有紅燒排骨吃……
曾經在科幻電影或小說里被想象力構建出來的 “未來世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變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滲透入你能想到的幾乎所有的產業之中。
而年初DeepSeek的橫空出世,注定將成為載入史冊的關鍵性節點:就像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的過程,是從 “造蒸汽機”,轉向 “用蒸汽機造萬物”。DeepSeek的出現,加速推動了人們從“造出好用的AI”,轉向“怎么用AI造福千行百業”。
毫無疑問,它帶來的是AI產業的集體繁榮,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發展階段的變化,意味著資源的重新配置。所有產業都面臨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迫切的智能化轉型壓力,這是一支時代躍遷的火箭,搭不上這支火箭的人就有可能被淘汰,于是怎么實現AI轉型,就成了所有產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AI 時代浪潮下的全球競爭與中國路徑
如果把AI競爭比作一場馬拉松,美國憑借著先發優勢,在AI基礎研究領域占據高地——全球73%的AI初創融資流向硅谷,54%的頂尖AI學者常駐美國高校實驗室。
但當技術進入應用賽場時,情況發生了變化:美國醫院至今仍在用傳統方式管理病歷,而中國甚至有些基層診所都已經在使用AI輔助診斷疾病了;美國農場主還在手工統計產量,中國壽光蔬菜大棚已經有80%裝上了智能化設備,巡檢蔬菜病蟲害情況都已經用上了AI機器狗。
這種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快速轉化能力,正是中國特色AI發展路徑的核心競爭力。我們極其善于用場景應用反哺技術創新,這種路徑已經在互聯網和消費電子領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
然而在AI領域,中國很多專注做應用的創業者,在2024年一度遇到了瓶頸,到了下半年,AI領域的創業和投資幾乎歇火。主要源于兩個問題:
一是復雜的國際形勢使得芯片供應波動頻繁,AI算力基礎設施的供給穩定性不足。這就像給很多產業的智能化裝了個"間歇性剎車系統",有些制造業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中因此而反復延期數個月。
二是消費級AI創業項目“叫好不叫座”,整個產業似乎被困在莫比烏斯環:技術突破需要場景驗證,場景落地受限于算力和獲客成本,而算力提升又被硬件芯片和軟件生態卡得極其難受,最后把應用成功做出來了,卻又沒人用,甚至都很難觸達用戶,缺乏好的終端生態,陷入"研發投入-市場遇冷-資金斷流"的負向循環。
在艱難中探索掙扎許久之后,從業者們發現,想要突破瓶頸,真正把AI用起來,單靠某一項技術突破已難破局,唯有構建 “算力扎實、場景豐富、生態開放” 的智能體系。企業們迫切需要一個兼具技術自主性與場景適配力的生態平臺,來破解 “有技術無落地”“有產品無市場” 的雙重難題。
這個平臺不僅要有長期穩定、安全、可靠,且強大的AI算力基礎設施供給,確保企業在智能化改造過程中不受外部政治因素的限制;還要能夠深入了解各行業的實際需求,提供完備的AI工具鏈和開發生態。更重要的是,能夠幫助企業將AI技術真正落地,把開發者和生態內的廠商,真正地連接到億萬用戶,讓人用起來,將AI技術真正落地,實現商業價值,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智能化升級。
作為中國AI產業極其重要的參與者之一,華為對此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云云協同。
華為云:夯實 AI 算力底座,破解產業智能化 “算力困局”
“云云協同”的兩朵云,指的是做基礎支撐的華為云,和做移動應用生態的華為終端云。
前者解決穩定的AI算力和基礎設施問題,提供豐富、完備且好用的AI工具鏈,還有強大的云生態做基礎。后者則解決把開發者和用戶連接起來的作用,讓消費級的AI應用能夠真正落地,被用起來。
在國內,華為已經完成了貴州貴安、內蒙古烏蘭察布、安徽蕪湖,三大云核心樞紐的布局。每個核心樞紐都是300萬臺服務器規模,3AZ部署,液冷年均PUE1.1。已經是全球最大規模、最新技術、最高規格的數據中心了。
為了應對AI時代挑戰,華為云推出基于新型高速總線架構的CloudMatrix超節點,具備“高密”“高速”“高效”的優勢,通過架構的全面創新,在算力、互聯帶寬、內存帶寬方面實現全面領先。
超節點CloudMatrix 384不同于單點技術突破,實現了系統級架構創新,其突破的難點在于對復雜技術與資源的整合與協同,而這一架構創新也更匹配全面智能時代的企業創新需求,也正在引領中國AI產業生態的全面突圍。
這個事情聽上去簡單,就是“芯片多,力量大”的寫照。但在技術上其實非常困難。
在此之前,英偉達最多做到把72張B200連起來,不是不想連更多了,而是再多一些,調度的效果可能會受影響。
華為云目前是業界唯一采用對等架構超節點技術提供算力服務的云廠商。基于“一切可池化”、“一切皆對等”“一切可組合”,實現了服務器內CPU、NPU、內存等多樣資源的統一池化,突破單體算力瓶頸,面向客戶提供超節點云服務器。
用空間換到了可以比肩國際先進算力水平的性能。
硅基流動的創始人袁進輝就在今年的華為云生態大會上宣布,硅基流動聯合華為云基于昇騰云CloudMatrix 384 超節點部署的DeepSeek-R1,經過主流測試集驗證及大規模線上盲測,在保證單用戶 20 TPS 水平前提下,單卡 Decode 吞吐突破 1920 Tokens/s,可比肩 H100 部署性能,模型精度也與DeepSeek官方保持了一致。
從傳統各自為戰的單節點8卡服務器,變成384卡的超級云服務器,算力密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算力規模也是過去單節點的50倍,比業界同類產品領先67%。
更重要的是,它還極其安全穩定。
做通信出身的華為,幾乎是強迫癥一般追求服務的長期穩定安全。坊間曾經流傳過一個知名的案例,當年同一個地方的機房發生問題,空調壞了,亞馬遜、微軟等很多廠商束手無策,華為在當地值守的員工,直接用卡車拉著干冰跑到機房里維持制冷,直到兩天后空調修好,危機解除,用戶都不知道機房停過空調。可見華為為了保證用戶的服務穩定能做到什么程度。
大模型訓練作業時能夠實現秒級故障監控和自動恢復,加上足夠安全穩定充足的算力供應,對于任何一個希望實現AI轉型的廠商來說,都是相當“誘人”的服務了。
而成本和安全,一直是AI實現大規模應用推廣的最大攔路虎,一旦這兩個問題被解決,AI技術成果的擴散將會極其迅速。借由AI實現產業轉型的公司將會爆發式增長,產業生態將會隨之真正蓬勃起來。
而華為“云云協同”的戰略,不止AI,還長期專注和伙伴共創形成的完整產業生態。
大模型催生海量數據需求,但數據管理存在海量數據庫管理、數據安全自救等多重挑戰。而華為云的生態里,還有豐富完備的AI工具鏈。華為云全面升級的GaussDB數據庫,原生分布式性能再提升了50%,能夠提供PB級數據管理能力,在線擴容速度提升10倍,完全能夠滿足企業在AI時代下數據管理的要求。
湖南草花互動就采用了華為云的多項解決方案,這是一家成立于 2014 年 9 月的數字文化創意公司,專注于移動游戲的研發、發行以及全球化運營。旗下的 “草花手游平臺” 注冊用戶超 8800 萬,已成為華中地區首屈一指的移動游戲平臺。而草花的數據庫,就采用了華為云 DDS 數據庫。相較于傳統 MongoDB,DDS 具有更便捷的管理和維護、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和華為云其他服務 “無縫銜接”,為游戲的穩定性保駕護航。
在安全解決方案上,草花也上線了華為云 DDoS 原生高級防護,提供自動化的攻擊檢測和清洗能力,確保業務在面臨 IT 的 DDoS 流量攻擊時仍能保持穩定和高可用性,有力地保障了游戲業務的正常運行。
在數據及大模型應用安全問題上,華為云構建起完善的云原生安全體系,包括一個中心和七層防線,實現攻擊不癱、數據不丟、監管合規。
在線途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就同樣在華為云的助力下取得了長足發展。途游游戲全球注冊用戶超過十億,集移動游戲研發、運營、發行于一體,旗下爆款游戲《歡樂釣魚大師》首發前,華為云組建重保團隊,基于 3 階 10 步游戲保障法和百項 Checklist,確保了游戲首發及運行期資源的可靠穩定。這一舉措不僅保證了游戲的順利上線,還為玩家提供了流暢的游戲體驗,使得游戲能夠迅速獲得用戶的認可和喜愛。
而在C端,一個更直接影響消費者的應用生態正在為“云云協同”實現真正的閉環,那就是鴻蒙。
華為終端云:激活千億場景,搭建 AI 應用 “橋梁”
用華為終端云服務總裁朱勇剛的話說,華為云是數字世界的“黑土地”,終端云就是連接億萬用戶、開發者和生態伙伴的“橋梁” 。
通過兩朵云的協同,既滿足了黑土地的肥力,把數以百萬計的開發者拉在一起,共同在全場景,在AI的時代,智能終端的設備平臺上做了更多的創新。而鴻蒙操作系統,從誕生第一天,定位就是面向全場景的AI時代一個新的操作系統。
2025年3月20日,華為Pura X上市,這是首款全面搭載HarmonyOS 5.0系統的手機,首發就搭載了全新的AI助手小藝。二十多天過去,市場的反應甚至遠遠超出了華為自己的預期,絕大部分消費者對于其帶來的極致流暢和生態可用性,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它也成了鴻蒙生態在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設備互聯是鴻蒙生態一大核心優勢。手機、平板、車機、智慧屏等眾多品類設備能夠實現無縫協同,打破了設備之間的界限,為用戶構建了一個 “設備即服務” 的泛在智能場景。當你準備出門時,手機上規劃好的導航路線可以自動同步到車載地圖上,當你回到家時,佩戴的智能手表可以一鍵解鎖家門,空調已經開好,音樂是你最近一段時間最喜歡的鋼琴曲,電飯煲已經煮上了你想喝的南瓜粥。
這種設備之間的無縫協同,正在為 AI 應用提供巨大的創新空間。而華為終端云也為開發者提供了一次開發、多端部署的工具鏈,大大降低了開發成本和難度。一個手機上的應用,如果想要移植到手表上,只需要最簡單的適配工作就能很快上線,一次開發多端部署,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開發者的開發成本,卻又幫助開發者打開了最廣泛的用戶市場,極大地提高了開發效率和應用的覆蓋面。
此前有人曾統計,在中國有注冊過的,所有垂域里的終端應用開發者,加起來大約有950萬,而今天的華為終端云上,已經匯集了720萬的開發者。這意味著至少75.8%的中國終端開發者,已經在使用、了解鴻蒙系統的相關開發內容。2024年鴻蒙的開發者學堂線上課程學習人數已經有614萬人次。目前鴻蒙生態已覆蓋18個垂域,超過20000+應用和元服務上架,同時有超過3000+政企單位正在開展內部辦公應用鴻蒙化。
這一切都意味著在鴻蒙終端上開發應用的人,能夠獲得巨大的商業前景。而華為終端云還在進一步幫助這些AI的應用開發者們打開流量的入口。
朱勇剛說:“在鴻蒙的生態里,我們有一個初心,這個初心就是利他,不與伙伴去爭利,不設限,不停步,讓伙伴先去發展,每年會投不少于60億,用于整個生態的利益發展和扶持。”而華為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全場景智慧營銷平臺“鯨鴻動能”就是為此而生,它整合了手機、平板、智能穿戴等“1+8+N”設備生態,開放負一屏、鎖屏等系統級入口,整合了華為全球化的生態資源,支持合作伙伴實現線上線下全場景協同與跨境營銷,幫助開發者提升用戶轉化效率,跳出"研發投入-市場遇冷-資金斷流"的AI應用陷阱。
歷史上,操作系統市場占有率達到 5% 是一個臨界點,一旦突破這個數字,就會開始明顯形成規模效應。而今天的鴻蒙,就正處在這個臨界點之上。
移動設備端,鴻蒙在2024年的全球市占率已經超過了4%,在中國已經達到了17%,明顯已經有了進入爆發期的趨勢。截至 2024 年 10月,鴻蒙設備數已經超過了10億臺,正在形成強大的規模效應。
而鴻蒙生態的發展,顯然離不開每一個開發者的澆灌,秋實可期,而華為顯然希望能夠和所有的生態合作伙伴一起去攜手,一起在鴻蒙的生態上大展宏圖。
如果說華為云為產業智能化提供了強大的算力基礎,那么華為終端云則是將 AI 技術與用戶需求緊密連接的關鍵橋梁,為 AI 應用的落地提供了廣闊的場景空間和豐富的用戶觸達渠道。憑借著獨特的生態優勢和創新的場景化解決方案,華為終端云正在幫助各行各業在 AI 時代實現價值創造和商業成功。
它幫助生態里的所有人更容易地讓AI落地,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走向人類生活,實現產業的集體智能化躍遷。
基礎生態的穩定堅實+終端生態的豐富蓬勃,讓華為的云云協同成為一個極具生命力的數字底座。承托著中國AI成為新質生產力,改變世界的夢想。
云云協同,讓企業從焦慮走向從容
當算力成為數字時代的 “電力”,當場景成為 AI 價值的 “轉換器”,華為云云協同正以 “黑土地 + 橋梁” 的雙重角色,重塑產業智能化邏輯:昇騰云筑牢算力根基,讓企業 “算得起、算得快、算得穩”;終端云打開場景大門,讓 AI“用得好、用得廣、用得活”。這種 “向下扎根算力,向上生長場景” 的戰略,不僅破解了中國行業智能化的核心痛點,更構建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 AI 生態范式。
而已經有許多公司得益于華為的云云協同體系,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對于廠商來說,加入華為云云協同的生態,能夠聚焦差異化創新,避免重復造輪子,優化資源配置。在這個生態體系中,廠商可以充分利用華為云的強大算力和終端云的豐富場景,將最大力量投入自主創新,快速完成智能化躍遷,避免被 AI 時代甩在身后。
在 AI 重塑世界的進程中,華為云與終端云的協同創新,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生態的進化 —— 它讓每個企業都能成為智能時代的 “主角”,讓每個行業都能在 AI 浪潮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躍遷路徑。當算力與場景真正共振,當技術與生態深度融合,中國產業智能化的 “質變時刻”,正在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